泰西著名英烈王晋亭
□ 白士英
王晋亭,原名王连级,号晋三,1913年10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冯段王庄(今属聊城东昌府区)一个中农家庭。7岁在本村读私塾,1927年春就读于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初级小学三年级,同年秋因成绩优异,跳级升入高级小学一年级。他的老师程继曾先生评价其性格爽直、坚韧能干、持身稳重、不苟言笑。
省立三师是鲁西地区进步青年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分子也相当活跃,学校内部的政治斗争相当复杂。这样的求学环境,让王晋亭得到了宝贵的政治历练。
1929年夏,因聊城遭土匪占据,高小毕业的王晋亭未能继续升学,返乡担任村小教师,同时坚持自学。1930年秋,他考入省立三师初级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三师爱国学生运动,参与组织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积极抗日。1932年冬到1933年春,中共鲁西总支委员会领导聊城水车工人罢工斗争,这场运动给王晋亭等进步青年带来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王晋亭酷爱研读社会科学著作,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善于团结进步同学,这些表现引起了学校地下党组织的重视。1934年夏,从济南参加“高中暑期学生军事训练”返聊后不久,经徐运北介绍,王晋亭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春,王晋亭与盛北光、钱杰东等组建了中共聊城师范支部,王晋亭任组织委员。他们广泛团结进步同学,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同国民党复兴社分子开展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这些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密切关注,暑假前,王晋亭因被认定为“共产党嫌疑分子”,被迫退学。
王晋亭退学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先后到冠县农村和馆陶县房儿寨小学、拐渠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继续开展地下工作。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培养了一批投身抗日战争的进步青年。他曾一度失掉与党组织的联系,1936年恢复后,于1937年1月加入中共馆陶特别支部委员会,任组织委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晋亭在堂邑县梁水镇(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先后把本村和邻村地主保家护院的枪支收缴起来,转交给中共中央从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洪涛,支援他在凤凰集一带创建党的抗日武装山东省第六区(聊城)抗日游击第一大队。
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组建新的中共鲁西特委,王晋亭任特委机关巡视员,公开身份是山东第六区(聊城)保安司令部政训处上尉服务员。他经常深入各县了解党的发展与活动情况,有时还深入各部队调查研究。1938年春,王晋亭任鲁西特委组织部部长,11月任宣传部部长。
1938年11月15日,日军攻占聊城。1939年1月,中共鲁西区党委成立。同年4月,王晋亭任中共鲁西区第一(鲁西北)地委组织部部长。1940年春,调任中共鲁西区党委党校组织科科长、党总支书记,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很多优秀干部,为党校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1940年12月,王晋亭调到大峰山地区,担任中共鲁西区第一(泰西)地委(1941年7月后为冀鲁豫区第一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此时,济南、泰安两地的日军不断“扫荡”泰西地区,王晋亭深入敌占区开展工作,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泰西地区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3月31日,王晋亭率小部队进入大峰山区指导对敌斗争,在峰山县岚峪村主持召开泰安(西)、宁阳、肥城、峰山等县的县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文件精神和鲁西区党委工作会议会议部署,对当前抗日斗争提出了指导意见。4月1日会议结束时,岚峪村突遭长清县石岗、孝堂山等据点日伪军的包围。与会人员立即整理好会议文件向外冲去,准备转移到东南方向山区的梯田上。在组织突围过程中,王晋亭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于村外水井旁。
王晋亭牺牲后,先被埋葬在岚峪村附近的山坡上,1946年3月25日其遗体迁葬故里并举行公祭。同年8月,堂邑县烈士祠将其英名镌刻于纪念碑上,永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