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的抗日学子解占柏
□ 柳玉霞
解占柏,原名解树魁,1913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凤凰集(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他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东临道小学、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二中学。解占柏体格健壮、性格沉稳、待人热忱、学业优异,在师生中颇受好评。
1931年秋,解占柏考入北平市立第二中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北平学生反日示威游行,并参与南下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的爱国运动。1935年9月,他考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同年12月,又参加了由清华大学发起、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组织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游行时,他被国民党军警打伤了头部,但仍然坚持冲锋在前。1936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解占柏在北平积极参加慰问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士的宣传活动。平津沦陷后,他流亡济南,于1937年年9月参加了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同年10月,返回聊城,参加中共与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的合作抗战,担任政训服务员,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初,解占柏回到家乡凤凰集,建立了聊(城)堂(邑)边抗日救国青年团,为抗日游击队扩充兵员。他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在凤凰集、张舒庄、乔庄等村发展党员30余名。其间,他还在凤凰集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站,负责接待从大峰山、茌平、博平去往冠县的地下交通员和干部,家中常驻人员达30余人。他多次召开家庭会议,动员全家支持革命事业,说服家里变卖部分土地和粮食,全力支持联络站的工作,确保情报传递和人员安全。他反复告诫家人:“为了不当亡国奴,我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家庭财产与其被日本人和国民党抢走,不如贡献给共产党和八路军。”
1938年11月15日聊城沦陷后,鲁西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39年4月后,中共鲁西区第四地委书记谢鑫鹤和已任地委民运部长的解占柏等人研究决定,在博平、茌平一带建立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由于缺乏武器装备,他们决定抽调20余名党员赴冠县,向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申请武器支援。解占柏卖掉家中的粮食为赴冠县的党员们筹措了给养和路费。在先遣纵队领导支持下,第四地委成功组建“八路军茌博聊堂武装工作团”,后改建为辖5个中队、500余人的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五大队。该部队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武装力量。
解占柏的家庭堪称革命家庭典范。在他的感召下,全家冒着生命危险支持革命:二哥解彭年,儿子解长明,侄子解长林、解长义、解长泰、解长厚及侄女解秀兰相继投身革命。日伪军对其家庭实施残酷报复,1939年一次就拆毁房屋数十间,迫使其家人流亡至观(城)朝(城)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解占柏率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五大队参加了清平康圣庄战斗,在国民党顽军齐子修部突袭筑先纵队机枪营的危急时刻,不顾重大伤亡率部驰援,成功坚守贾庄阵地。同年10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筑先纵队、第七七一团、骑兵团等部统一讨伐齐子修。解占柏负责侦察顽军部署,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1940年春,第五大队编入先遣纵队第三团,解占柏经常随第三团行动。
1941年初,解占柏调鲁西军区武装部任科长,同年3月任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坚持领导茌(平)南、茌(平)北小块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工作。当时茌平县有日伪军据点60多个,常驻的日伪军有一万多人,另驻有顽军齐子修部武装力量。1941年7月5日至7日,解占柏指挥茌平县大队配合冀鲁豫军区教导第三旅主力部队,攻克茌平城南齐子修部小马庄、大吴庄据点,迫使其在茌南的20多个据点撤兵。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随即发动第二、第三区的党政干部和群众,彻底平毁顽军圩寨据点,以防其卷土重来。同年7月26日,解占柏带两名警卫员骑马前往前姜庄,准备组织群众拆除敌军土围工事。不料伪军已悄悄占领该村。解占柏一进入前姜庄,就被伪军包围起来。解占柏一面痛骂汉奸卖国求荣的可耻罪行,一面举枪向敌人射击,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解占柏的遗骸先安葬在前姜庄附近的王鄂庄东北角,半年后改葬到王三杠庄北并立墓碑,1946年8月迁葬于凤凰集的堂邑县烈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