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县长齐南峰
□ 王明龙
齐南峰,原名齐秀增,1915年7月21日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齐家庄(今属山东冠县)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0岁时,他进入本村私塾读书,1926年考入堂邑县立第一高级小学,1932年考入武训中学。1934年,齐南峰被招录为小学教员,先后在千户营、堠堌等村小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鲁西北陷入混乱状态,溃兵劫掠,土匪蜂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国破家亡的凄惨局面,齐南峰放弃小学教员的工作,于1938年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首次招生的山东省第六区(聊城)政治干部学校,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在政治干部学校,齐南峰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日问题、国际问题等政治课程和游击战术、步兵操典等军事课程,各科均取得好成绩,成为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其间,齐南峰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员蒲吉武、武士良、吴亚屋等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并同学校里的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开展斗争。
8月,齐南峰毕业,被分配到第六区专员、游击司令范筑先所部民军第一路任指导员。11月15日,日军攻占聊城,范筑先将军殉国,鲁西北抗战形势发生急剧变化。12月,以李聚奎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在冠县成立,齐南峰调至先遣纵队政治部任民运科科长。
1939年9月,在先遣纵队和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的协助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中共鲁西区第二地委书记申云浦推荐齐南峰担任该县县长,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和先遣纵队政治委员肖永智的批准。上任以后,齐南峰立即带领县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各区、乡,与各方面人士和群众见面,了解情况,着手建立基层抗日政权。他把原阳谷县委领导的谷山游击队100余人和受共产党领导的阿城刘振南民团80余人,改编为阳谷县抗日基干大队第一、第二中队。在筑先纵队第二营的配合下,基干大队消灭杨窑的封建地主武装“忠孝团”100余人,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后在第二、第四、第五、第七区建立起区、乡抗日政权,并打通了鲁西北与泰西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抗日县政府的声威大震。1940年2月,齐南峰又指挥县基干大队拔除了伪第八区区部所在地青杨李据点,缴枪150余支、战马90余匹,使县基干大队扩充为4个步兵中队、1个骑兵中队。这时,各区也相继建立了30至50人的区队,为开创阳谷县抗日斗争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年秋,齐南峰调至鲁西区第三专署任民政科副科长,后任实业科副科长。
1940年冬,与阳谷县毗邻的朝城县对敌斗争形势日趋恶化。日军盘踞朝城,国民党顽军文大可部投敌编入伪治安军,该县地主头子刘金岭当上了伪县长和伪保安团团长。在严峻的敌情面前,党的抗日力量受到损失。为了扭转朝城抗日斗争的不利局面,第三专署决定派一名强有力的干部接替朝城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职务。齐南峰毛遂自荐,表示:“如果没有人去,我去!环境再恶劣我也不怕!”专署领导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委派他赴任。
1941年3月,齐南峰任朝城县县长后,调整政府机构,吸收一批意志坚强的干部到各科室工作,抽调部分优秀民兵加强县区抗日武装。县大队很快发展到两个中队,由吉祥寺村民兵组成的一支精干的武装保卫队随县委、政府活动,全县抗日武装发展到300多人。这一年,日伪军三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齐南峰领导朝城县抗日军民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1941年春,驻朝城日伪军强迫群众在城西一带修筑碉堡、工事。齐南峰率政府干部和武装人员到各村,一面动员民工怠工,一面组织县大队和民兵袭扰敌人。
1942年春,日伪军再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这时,朝城县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齐南峰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积极推行党的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政策,咬紧牙关,战胜困难。6月,齐南峰一方面率领政府工作人员和县大队帮助农民抢收小麦,一方面在各村组建自卫队,武装保卫麦收。一天,他率县大队和自卫队在沙窝村保卫麦收,成功击退伪军抢粮部队,鼓舞了群众抗日热情。7月20日,齐南峰率领政府有关人员、县基干大队和部分区队,在八路军南进支队第十六团一个连的协助下,到徒骇河以南的几个村庄征收抗日公粮。下半夜,当队伍沿着苏村北一条路沟向东行进时,突然发现沟西北有一股日伪军正向南疾奔,并有实施合击迹象。齐南峰立即指挥大家就地隐蔽,准备战斗。日伪军也发现了这支抗日队伍,开始以猛烈火力射击。为了尽快摆脱敌人,齐南峰站在沟沿上沉着地指挥撤退,被一颗子弹击中背部,身负重伤,随行人员立即把他抬到附近的沙村,但终因伤势过重,他不幸牺牲。
齐南峰的遗体被安葬在沙村。8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八(鲁西北)专署在朝北县余庄召开齐南峰追悼大会。为纪念齐南峰,经冀鲁豫行署批准,1945年9月2日,朝城县易名为南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