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起跑线执念,跑好人生的马拉松
□ 王彬
暑期,本该是学子们休整身心的时光,却被另一种“抢跑”悄然占据。据报道,北京市海淀区国际财经中心的教室里坐满了家长和学生,海报上写着“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这是某知名教培机构推出的大学预科班试听课。
教培机构口中所谓的大学预科班,又称“高(中)大(学)衔接班”,即准大学生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从现实看,这样的“高大衔接班”裹挟了不少学生和家长。
走过一路的幼升小、小升初和初升高衔接班,没想到还有“高大衔接班”:课程名为“30天学业领先计划”,销售顾问的话术是“提前学肯定比上大学再学好”。具体课程安排是“从上午9点持续到晚上9点,中间休息3个小时”……果然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超前学习、高压训练、强制灌输、提高分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在“起跑线”上,坚决不能掉队。
更奇葩的是,在“高大衔接班”中,连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这不免让人疑惑:这是要把准大学生当中学生管?把大学当高中上?更有宣传册写道,课程有利于打破“挂科率高”的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这揭示出“衔接学习”的包装之下,加剧教育内卷的真实底色。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关键”似乎成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词,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关键”。可是,没完没了的“关键”,一环扣一环的“衔接学习”,啥时候是个头?这种不顾教育规律,不管学生感受的行为,恐怕会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放大的是教育焦虑。
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言,这些培训班的副作用,是把“一个人真正独立的时间点不断地往后移”。如果真的因为一个执念,进而影响到孩子们的独立自主乃至长远发展,那么这般应试教育的路径依赖是否值得延续?
教育绝非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强调,大学是学生发现自我、明确人生目标的关键期,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努力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脱颖而出,而非倡导内卷式竞争。
北京大学近期宣布全面取消绩点,正是“反内卷”趋势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唯有放下对“起跑线”的执念,以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待成长,才能真正跑好人生的马拉松,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应当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共识。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