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妈妈大义舍子救战士
莘县俎店镇李楼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是聊城市首批重点革命老区村。该村距离莘县县城约10公里,是当年日军经常“扫荡”的地方。这里的老百姓对日军的野蛮行径恨之入骨,对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做法衷心拥护,总是千方百计为八路军战士作掩护,是远近闻名的堡垒村。特别是“姜妈妈舍子救战士”的事迹,代代传颂、感人至深。
1943年腊月二十九这天,村里来了五六十名八路军战士,他们驻扎下来,当天晚上分散到村民家中休息。不料,大年三十上午,穷凶极恶的日军进村“扫荡”,他们到处翻找八路军战士,不停开枪。村民们都被吓得藏了起来、不敢出声。
李楼村53岁的姜妈妈(当时年龄)正在准备做饭,她19岁的儿子姜伢在家打扫院子,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枪声、喊叫声,打断了这个院子的平静,一位身穿八路军服装的小战士跑了进来。情况紧急,姜妈妈来不及多想,赶紧拿出姜伢的衣服让小战士穿上,又迅速将小战士从西侧的夹道送进玉米秸垛里藏好。
姜妈妈的家在村里的中间位置,位于村子东西向中心街的路北,是一个小院子。院里只有两间土坯房,连棵树都没有。屋里只有一个土炕,几乎没有家具。这样穷苦的条件想藏住一个人实在太难了,尾追而至的日军怎可能善罢甘休?
姜伢家就他们娘俩相依为命,姜妈妈就这一个儿子。日军的凶残大家早就领教过了,姜妈妈预感到一场大祸即将临头。要保护好八路军战士,就只能牺牲自己的儿子!姜妈妈强忍悲痛,颤抖着双手帮姜伢换上了八路军的衣服。
他们架起姜伢的双臂,凶狠地你一刺刀我一刺刀,将姜伢刺得血肉模糊。姜妈妈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日军活活捅死,心痛得昏死过去。
日军在李楼村肆虐了约半天,一番搜刮破坏之后,去了莘县县城。日军离开后,邻居们赶紧跑到姜伢家,去看他们母子俩。这时,倒在地上的姜伢,早已没了气息,身上到处是血口子,灰色军装上浸满鲜血。昏过去的姜妈妈在邻居张继山等人的抢救下活了过来。苏醒后的她痛哭流涕、悲痛欲绝,在场的群众无不动容,对日军的暴行无不义愤填膺,但也只能强压怒火,耐心地安慰姜妈妈,帮她料理姜伢的后事。姜妈妈家里很穷,买不起棺材,就用一张草席将姜伢的遗体裹好,当天便安葬了。姜伢的坟在村西南的地里,一条小河的南岸。
获救的八路军小战士亲眼看到了这一切,他满腔悲愤,怀着对姜伢母子的无限感激和对日军刻骨的仇恨,将悲愤化作力量,赶回部队,继续投身战斗。
姜妈妈义薄云天的壮举赢得了全村人的敬重。姜伢去世两三年后,姜妈妈家的房子塌了,邻居们都来帮忙,重新打好土墙,又凑来一些秸秆重建了房顶。这座土房子,姜妈妈住了一辈子。姜妈妈还有两个女儿,在姜伢去世前已经出嫁。老人一直在李楼村独自生活。姜妈妈个子不高,身材瘦小,虽是小脚,但做事非常利落,平时以卖炒花生为生。通常,她先从张鲁集市场上买回生花生,炒熟后,就在家里支个小摊售卖。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后来还担任过老年妇女会会长。
1974年冬,姜妈妈安详离世,并与儿子姜伢合葬在了一起。当时,俎店公社有关人士参加了老人的追悼会。
(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