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本身就是伪命题
□ 布双起
最近,一场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让松延动力旗下的人形机器人“小顽童”出圈。而更出圈的是该公司创始人、曾从清华大学退学的姜哲源提出的“读书是最没用的”的言论。
笔者认为,“读书无用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方面这种观点只关注“不读书而成功”的少数人,而忽略了“靠读书而成功”的才是大多数;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很多技术性较弱、市场门槛较低的行业造就了一大批“没读过书的大老板”,但在未来社会,随着市场门槛越来越高,缺乏系统教育和知识储备的创业者,成功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没有上过大学而自主创业获得成功、赚了大钱的人,在当下确实大有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但大家应该看到,这些成功人士中,大学毕业生数量更多,现在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多是大学生在担任。两者之中成功者的比例各占多少?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上过大学的人要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识字的老板因为属于少数,才成了新闻和关注焦点;读了大学而成功的人是多数,但正因为是大概率事件,所以被人关注的不多。
就拿姜哲源本人来说,他是从清华大学退学的,如果他不好好读书,如果他的学习成绩不突出,怎么能考上清华大学呢?从他的嘴里说出“读书是最没用的”,不是一种打脸和讽刺吗?大家还应该看到,那些“没读过书的大老板”,也是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和充电,另一方面极为注重孩子的学业,这不是更能说明读书和受教育的重要性吗?
“读书无用论”在网络里发酵,切入点几乎都是拿个体境遇来说事。“某某状元学霸流浪捡垃圾”“某某硕士毕业送外卖”,等等,舆论的夸张式传播放大了个例的失败,让一些人觉得“读书无用”似乎有理,进一步强化了“低学历不一定不能出人头地,高学历也可能生活不易”的认知。即使绝大部分情况并不是这样,但在舆论的渲染下,个例被放大,部分旁观者心中“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也遭遇了挑战。
“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是一个伪命题,是因为这种论调用成本收益比来论证教育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从而将读书比喻成一笔买卖,是一种功利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的。在当今时代,读书包含的意义非常广泛,“有用”还是“无用”的评判标准也具有多样性。如果单纯地将读书和高薪、地位挂钩,而忽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生修养以及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等更广泛的积极意义,这无疑是一种认识上的狭隘,也是对受教育初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