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胆英雄”李善亭
□ 李静
李善亭,生于1919年,原名李良增,堂邑县(现属东昌府区郑家镇林里村)人,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率部屡立奇功
1939年8月,聊堂边工委建立,李善亭任区委书记。此时,范庄范书田卖身投靠日寇,充当伪堂邑二区区长,活动频繁。工委决定,立即打击这个汉奸。一天傍晚,接到群众举报,范书田从堂邑县城回到范庄,李善亭等当夜闯进范家,将范书田带到村头宣布了他的罪状,立即枪决。
1939年11月,李善亭当选为堂邑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并建立了—支30多人的抗日游击武装——二区队。李善亭在老贾庄村西,机智处决了恶贯满盈的汉奸张玉山,缴获匣枪一支。不久,他又与汉奸靳奎峰、张风德等3人遭遇,只身力战三匪,将靳奎峰击毙,张风德等2人逃窜。他当场缴获手枪1支,但头部负了伤。因为这次只身力战三匪,李善亭在群众中留下“孤胆英雄”的美誉。
1940年春,日军一个小分队率领伪军,进驻城南李大庄,着手建立伪区乡政权。李善亭趁敌人立足未稳,常带领二区队夜袭敌军,弄得日伪军心惊胆战。一天凌晨,日伪军到林里村实施报复行动,李善亭的二哥和父亲提前收到消息得以安全撤离。敌人没有抓到人,便把李善亭家的财物洗劫一空,放火烧了李善亭家全部房子。从此,全家19口人长期在外。后李善亭大哥李学增、二哥李玉增、四弟李善增和他的父亲相继参加了抗日,在当地群众中影响很大,群众称李善亭的父亲为“老司令”。
善做敌伪工作
1940年秋,李善亭任堂邑县大队副队长。敌伪和顽匪相互勾结,分派驻军,县大队转移到马颊河一带活动。县委决定,一面打击主要敌人,一面加强对敌伪分化瓦解工作。李善亭委托其表兄李乃武做伪军上层的工作。经李乃武做工作,他们决定与我军建立工作关系。经地委、军分区批准,双方约定在游击区郭庄南潘家林相见,各带三五人,不携带武器。当时有人担心伪军反复、有危险,不让李善亭亲去,也有人建议他携带武器,他都拒绝了。他说:“他们都是本地人,死心塌地当汉奸的是少数,顾虑固然有,既然要做他们的工作,就要真诚相待,共产党人怎能怕危险?”李善亭等3人前去,伪军张双令带4人(事后得知他们都暗藏武器)参加。见面后,李善亭晓以民族大义,指出只有抗日才有光明前途,要他们保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扰害百姓。张双令要求我方不进攻温集、后田据点,李善亭当即表明,只要他们不干扰我抗日人员在河东的活动,温集、后田就不会受到攻击。
此后这些伪军,尤其是张双令,为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对我抗日活动,从未干扰过。敌占区群众包括张双令驻地李双镇群众给我军送给养,他们从未阻拦。当时我军弹药奇缺,在最困难的时候,张双令曾经两次为我军代购弹药,解决了我军不少困难。
足智多谋 立场坚定
1941年的一天,李善亭发现副排长靳道玉神色不安。当晚研究转移时,靳道玉表示坚决反对,这引起李善亭的注意。他当即决定队伍转移,并立即集合队伍出发,而靳道玉却迟迟不走,还打伤了排长梁述军。此时靳道玉已叛变,并要谋杀李善亭,幸亏李善亭警惕性高,从而避免了损失。
李善亭经常去后田村工作,有一次,后田村有人前来邀请李善亭晚上去。当晚,李善亭正要动身,忽然想到自己每次去,都没有被邀请过,为避免意外,临时决定不去了。敌人见李善亭没来,只好退去。原来是李海的敌人准备去后田村捉他,革命工作中锻炼出的高度警觉,帮他躲过一劫。
伪军看到用武力难以征服李善亭,又施行“怀柔”政策。他们让李善亭的族长李长海、仁伯郗风云规劝李善亭的父亲还乡,并表示绝不加害,当即遭到老人拒绝。后来二人要见李善亭,李善亭一见就说:“你们要来看看,表示欢迎,若作说客,恕不客气,请立刻离开这里。”敌人的阴谋失败。
1943年1月,李善亭任马颊河支队参谋长,不久任支队长。一次,敌人到吕庄抢粮,李善亭率部队及时赶到吕庄,打伤敌人13人,缴枪7支。
1943年秋,为打破敌人封锁,军分区命令马颊河支队限期攻下阎营据点。李善亭知伪排长程孟安是本地人,派人做通工作,趁中队长的儿子完婚、伪军官兵喝得酩酊大醉之际,由程作内应,支队一举攻下了伪军据点,排除了南北交通障碍。
1944年春,聊堂县委、县政府在靳屯遭到来自临清敌人的破坏,李善亭的大哥、二区区队长李学增牺牲,书记刘洪源被捕,从此,李善亭代理县委书记。他还先后参加了解放堂邑县城和解放聊城的战斗。
1947年,李善亭率部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他所在的七团南下时改编为十纵独立五旅十三团,李善亭任团长。在南下途中,十三团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有名的崔桥战役,全歼6000余敌军。进入大别山后,他率团消灭国民党大批有生力量,并在豫西地区协助地方剿匪,建立政权,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
1969年,李善亭动员其五个儿女(两男三女)参军,精忠报国。1980年7月5日,李善亭逝世,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