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誓死抗日的苏虎臣

苏虎臣(1893—1941),原名苏常城,东阿县铜城街道庄科村人。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村里读了四年私塾。清末民初,东阿一带深受义和团运动影响,习武之风盛行,拳场遍及乡里,方圆几百里流传着“枪不扎石横,拳不打铜城”之说。苏虎臣年少时生性活泼好动,便常常去拳场偷看老拳师习武打拳,终日勤学苦练,渐渐学会了一些武艺。成年后,在目睹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家乡天灾人祸连连、百姓生活困顿潦倒之后,富有正义感又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他,深受触动,发奋要干出一番事业,便为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表字“虎臣”,以此表达自己“虎将忠臣”的胸怀志向。

豪爽仗义 打抱不平

东阿淳朴勤劳的民风,感染熏陶着苏虎臣,他经常急人之所急、帮人之所需,家乡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他乐善好施的侠义故事。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做了很多伸张正义、杀富济贫、救危扶弱的义事,颇具威望和号召力。

据说当年凡是在东阿这一带的落难者,打尖住店时只要一提他的名字,店家就会热情款待,一律分文不取。年底的时候,苏虎臣再去各家店里清算结账。

黄屯是个较大的集市,给四方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1911年前后,集市上常有痞子街霸哄抢东西,强行收取小本生意人的保护费。苏虎臣了解这一情况后,气愤不已,便和师兄弟手持六合大枪,理直气壮地将痞子街霸赶走,警告他们不许再来骚扰市场,此举深得民心。

抗日锄奸勇向前

1930年,军阀混战,山东大乱。此时,苏虎臣威望正盛,四里八乡的年轻人纷纷来庄科村投奔他学功夫。耿直的苏虎臣痛恨乱世,深知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已无法依靠,便号召乡民卖地买枪,在家乡的关帝庙前,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十几名青年人组成的护卫队,这支护卫队渐渐地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成拥有200多人、100多支枪的地方武装。

1938年8月,日军吉井部500余人占领东阿县城,到处烧杀抢掠,至此,东阿沦陷,处处尸横遍野、家破人亡。一向怀有民族气节的苏虎臣,面对破碎的家园,早已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他被共产党人全力抗日救亡的坚毅忠贞所感动,又对日本侵略者凶残的杀戮深感愤慨,在毕业于山东省立师范的儿子苏毅(系中共党员)的鼓舞下,毅然决然地带领队伍参加中共东阿县委在黄屯召开的万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在县委书记苏民的帮助感召下,1939年初,苏虎臣率部下集体宣誓抗日救国,组建了东阿县第一支抗日队伍——八路军黄河抗日游击支队,并担任司令,这支队伍受中共鲁西第二地委军事部部长徐翼领导,后归属白凤仪、梁仁奎部,一直在东阿一带及冀鲁豫边区坚持抗日斗争。

在艰险的环境中,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关怀下,苏虎臣率队伍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建立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周旋于黄河两岸。截军车、截军火、炸碉堡,苏虎臣充分运用地利人和的环境条件,针对小股敌人,开展伏击战、袭击战,重创驻守东阿日军的嚣张气焰。除汉奸、惩恶霸,散发传单、安插内线,骚扰迷惑敌人,苏虎臣多方保护群众生命财产,深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拒诱惑忠贞不渝

苏虎臣率领的黄河抗日支队日渐壮大,直接对驻防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日伪军早已视苏虎臣为眼中钉。起初,敌人通过多种手段,暗地里笼络苏虎臣,利用金钱美色、封官许愿等诱惑,企图策反这支抗日力量。然而这一切手段,在正直坦荡的苏虎臣面前,没有掀起一丝波澜。穷凶极恶的日伪军终于按捺不住了,利用苏虎臣的侠义性格,精心策划了一场诱捕阴谋。1940年初春的一天,苏虎臣被早已少有来往的朋友李某以宴请并有要事相告为由骗至东阿县八里堂子村,他不知此时李某已投靠日军当上了汉奸。苏虎臣碍于朋友情面,前去赴约,最终不幸被捕。他先被关押在大桥镇张山村山顶的张氏家庙,后被关押在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的监狱大牢内。苏虎臣被捕初期,日军及汉奸并没有过分为难苏虎臣,还想通过威逼利诱、心理战等手段,试图劝降,让他脱离八路军的队伍,遭到了苏虎臣的坚决回绝。凶残成性的敌人原形毕露,在关押苏虎臣期间,动用了各种酷刑。铮铮铁骨的苏虎臣坚贞不屈,始终如一说的还是那四个字:誓死抗日。

1941年春,苏虎臣在他熟悉的黄河岸边的鱼山镇后殷村被日军杀害,享年48岁。敌人还把他的头割下来挂在老东阿的城门楼上,后来头颅被百姓送回他的老家安葬。抗战胜利后,政府将苏虎臣遗骨迁至河北邯郸烈士陵园。出卖苏虎臣的汉奸在1941年冬逃往外地,东阿县委随后派人前去将其击毙。

虽然苏虎臣已牺牲多年,但现在村里依然流传着他的故事,他坚决抗日、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

(中共东阿县委党史研究中心)

文章摘自《聊城百篇红色故事》 本版资料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

2025-08-2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437.html 1 誓死抗日的苏虎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