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声绎烽火 《石榴花开》别样红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本报通讯员 肖飞
硝烟虽已散,精神永不忘。“大型现代京剧《石榴花开》是我们以优秀作品讲好红色故事的力作,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量身打造的献礼之作。”8月29日,聊城市京剧院院长赵晓霞告诉记者。
8月25日晚,聊城市豫剧院剧场座无虚席、掌声如潮。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指导,市文化和旅游局、冠县县委主办,市京剧院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优秀剧目展演”重点剧目——大型现代京剧《石榴花开》在此圆满完成首演。该剧以冠县人民抗战往事为背景,借“石榴籽抱成团”的意象展现各族儿女团结抗敌的精神,凭借深刻主题与精湛演绎,赢得全场观众一致赞誉,成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聚焦抗战时期鲁西烽火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铁蹄践踏鲁西大地。
鲁西特委书记徐国斌与沙庄妇女主任沙晓云受党组织委派,要在冠县沙庄成立冠县回民抗日救国会,却遭到恪守传统、主张“不涉兵戈”的沙延至的强烈反对。沙晓云的堂妹沙晓英,因父母惨死日寇之手,女扮男装参军,伤愈归乡后参加抗日活动也受到爷爷沙延至的阻挠。与此同时,日伪特务金宝才潜伏回村,刺探救国会的情况。
沙晓英在行动中牺牲,沙延至痛彻心扉,终于觉醒。他摒弃旧念,联合周边族长,支持成立冠县回民抗日救国会。沙晓云深入敌人内部,瓦解伪军,唤醒民众。觉醒的沙庄及周边各族民众在徐国斌和沙晓云的带领下,同仇敌忾,用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歼灭了敌人。
《石榴花开》全剧以“石榴花开红艳艳,石榴籽儿抱成团”为核心意象,生动再现了各族儿女于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历程,颂扬了他们团结抗敌、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作为一部献礼之作,《石榴花开》将鲁西抗战的红色记忆与京剧艺术实现了深度融合。首演落幕,全体演职人员谢幕时,台下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剧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冠县,是我们身边的英雄往事,京剧的演绎让这段历史更鲜活、更动人。”一位冠县观众难掩激动。“《石榴花开》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让我们铭记,当年各族同胞如何以信念凝聚力量,也让我们懂得,今天的团结与和平何等珍贵。”另一位观众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以革命精神创演革命史诗
据了解,《石榴花开》自启动创排到向水城父老汇报演出,时间紧、任务重,剧组全体演职人员拧成一股绳、日夜鏖战——演员们扎根排练场,反复打磨身段、唱腔与台词,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念白都精益求精;乐队埋首排练,反复校准每一个音符;舞美、服化、灯光、音响等幕后团队同步高效联动,从场景搭建到道具细节,每一环节力求贴合剧情、还原历史。
创排过程中,剧中鲁西儿女浴血抗敌的革命精神,始终感染着每一位演职人员。“沙晓英女扮男装参军复仇的决绝,沙延至从守旧到觉醒的转变,徐国斌、沙晓云凝聚民众的担当……这些角色背后的家国情怀,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支撑着剧组每一位成员,在短时间内突破重重困难,得以将这段鲁西抗战往事搬上舞台。
该剧的成功也离不开强大创作团队的加持——山东省吕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刘桂成先生任艺术总监、编剧指导,山东省吕剧院二级演员、优秀青年编剧彭莉媛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一级导演吴肖华执导,还包括天津京剧院二级作曲祝福、山东省京剧院一级舞美燕杰、河南省歌舞剧院一级舞美梁华勋、优秀青年灯光设计魏涛、山东省吕剧院一级舞美刘晓东等。艺术家们强强联手,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为《石榴花开》的创排成功注入了心血和灵魂。
“我们将根据首演反馈继续打磨剧目,并计划走向更高平台、走进革命老区巡演,让‘石榴籽抱成团’的团结精神、‘以血肉护家国’的革命情怀,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在新时代持续传递力量。”赵晓霞说。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