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力量 坚毅的守护
——记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护士李跃
□ 刘庆功 任娜娜 侯圣宇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坐标上,李跃是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脊柱外科病房中一位特别的守护者——他是科室里为数不多的男护士。初见时,白大褂常让患者误以为他是医生,直到他俯身细致调整牵引架、稳稳托起术后患者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位男护士!”这一瞬间的身份认知转变,不仅折射出社会对护理行业的传统印象,更展现出在区域医疗服务的每一天,他们正以专业力量与责任担当,默默托举着患者的健康与希望。
多数人觉得男护士的价值不过是“力气大、能扛病人”,尤其在脊柱外科。腰椎骨折、脊柱侧弯的患者往往翻身都疼得冒汗。但这里的挑战从不是单纯的力气,还有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精准把控:给颈椎术后患者戴颈托,手指得稳稳卡准C1-C2的解剖位置;协助翻身时必须保持头颈躯干成轴线,稍有偏差就可能加重神经损伤。
当然,力量在这份工作中确有不可替代的意义。“3床回来了,准备接病人!”病房门口的声音刚落,李跃已推着监护仪和氧气瓶站到床前。对待颈椎术后的患者,他每一步操作都严格保持头、颈、躯干的轴线稳定;面对腰椎术后的壮硕患者,他又能以稳健的力量实现平稳的移动和翻转。这份让患者安心的“踏实感”,离不开男性天生的力量优势。
但“力量”远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它还是通宵配合手术时持久的专注,是处理脑脊液漏时紧张的观察,是面对脊髓损伤危象时果断的响应。在这里,力量既是托举生命的基石,也是淬炼意志的试金石。
脊柱外科的护理,是“微雕”与“粗粝”的共生。手术是外科领域的“微雕艺术”,护理亦需“绣花”功夫: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与性质,警惕脑脊液漏的发生;持续监测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防范神经损伤的可能;精确控制轴线翻身的角度与力度……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手术的最终效果与患者的康复质量。然而,护理又离不开“粗粝”的现实:处理排泄物、擦拭身体、安抚崩溃的情绪,没有不怕脏累的手和一颗足够强大的心,便难以在这条路上长久坚持。男护士的身份,让李跃面对这些时少了些心理障碍,多了份务实直接,但这从不意味着缺乏细腻。陪术后烦躁的老爷爷聊天缓解焦虑,帮阿姨调准腰围支具的松紧,温柔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在病房里,李跃见证了太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耄耋老人因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每一次翻身都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当他握住他们枯瘦的手,指导他们缓慢呼吸时,那份被全然依赖的责任,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他也陪伴过因意外导致脊髓损伤的年轻人,目睹他们从绝望的低谷,到在康复训练中一步步重燃希望。这样的过程,于他而言,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这份坚守,正是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辐射能力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优质的脊柱外科诊疗资源不再局限于核心城市,而是如春雨般浸润基层地区。护理人员的每一次轴线翻身、每一次引流液观察、每一次康复鼓励,都是将一流医疗水准下沉落地的具体实践。当患者挺直脊梁走出医院,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健康,更是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的温暖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