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跨越十年的牵挂
——慈善工作者刘玉杰为一对困境母女撑起一片天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从2014年夏日的一次求助开始,聊城市慈善总会办公室社会工作师、聊城市先锋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刘玉杰与从吉林白山来聊城求医的付庆兰母女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间,他以一次次奔波协调、一份份持续牵挂,为这对陷入生活与病痛双重困境的母女,铺就一条跨越山海的希望之路,生动诠释着基层慈善工作者的暖心担当。
千里求医:
白山到聊城,母爱如山亦如水
2014年夏初,聊城天气燥热,75岁的付庆兰牵着51岁的女儿姜秀荣,在城市街巷中艰难穿行。这对从吉林白山远道而来的母女,正被生活的苦难紧紧裹挟。
一切要从1998年说起。那年,姜秀荣随丈夫从吉林迁至聊城,本想在这里安家立业,却在1999年因变故精神受到严重刺激。2008年,姜秀荣被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鉴定为二级精神残疾,她的丈夫离开了她。付庆兰便将女儿接回东北悉心照料。多年来,为给女儿治病,这个家庭早已被掏空,“能卖的都卖了,亲戚朋友也借遍了”。
2014年,姜秀荣病情急剧恶化,不仅认不出母亲,犯病时还会离家出走。“她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了,但我不能放弃,她是我女儿啊。”付庆兰红着眼圈,揣着仅有的500多元钱,带着女儿返回聊城——这里是女儿的户口所在地,也是她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母女俩住在汽车总站附近范恭屯村的一家小旅馆,20元一天的住宿费已是她们能承受的极限。为省钱,付庆兰出门从不坐公交,全靠步行。她给女儿买的3个粽子,女儿不肯吃,她就反复加热,直到3天后粽子长了毛,仍舍不得丢弃。女儿发病时会失控打人,付庆兰只能默默忍下。苦难如密网,将母女俩的生活牢牢困住。
爱心接力:
慈善人的温暖托举
走投无路之际,付庆兰摸到了聊城市慈善总会的大门。2014年5月8日,临近下午下班,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刘玉杰见到了这位满头大汗、情绪几近崩溃的老人。“我先倒了杯水,跟她说‘有啥困难慢慢讲,我们一定帮’。”刘玉杰回忆道,老人渐渐平静后,讲述的遭遇让他鼻尖阵阵发酸。
为核实情况,次日一早,刘玉杰骑着自行车,赶到母女俩租住的偏僻旅馆。狭窄房间里的窘迫景象,让他心头一紧:“必须帮她们渡过难关。”他立刻骑车赶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楼上楼下跑,反复沟通协调,终于为姜秀荣争取到一个宝贵的住院名额。随后,他打车将母女二人送到医院,但新的困难随之而来——姜秀荣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而付庆兰自身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受不得半点儿刺激。
刘玉杰没有丝毫退缩。他第一时间将情况向聊城市民政局及东昌府区民政局汇报,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他积极联系东昌府区残联,残联迅速响应,拨付了4000元专项救助金;医院方面也主动提出减免部分治疗费用。住院期间,付庆兰因高血压两次大量流鼻血,刘玉杰二话不说,帮忙垫付了8000元医药费。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母女二人病情显著好转,出院时医疗费用全部结清,还带回了后续康复所需药品。
出院前,刘玉杰忙前忙后,帮她们办妥了残疾证、城镇居民医保证。临别时,付庆兰紧紧握着刘玉杰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硬要塞给他100元钱:“住院这些天给你添了太多麻烦,你拿去买块雪糕吃吧。”刘玉杰婉拒:“这是我的工作,您留着自己用。”
十年牵挂:
跨越山海的帮扶与惦念
返回东北后,付庆兰与刘玉杰的联系从未中断。十余年来,刘玉杰早已成为母女俩没有血缘关系却至亲至信的“远方亲人”。付庆兰想为女儿办理退休手续,刘玉杰前后十多次前往聊城市人社局,替她们补材料、跑流程;母女俩需要办理异地医疗报销、户口迁移等手续,他也从不推辞,一一帮她们办妥。
2018年春节,付庆兰悄悄往刘玉杰的银行卡上汇了1000元钱,她说:“我就是想谢谢他这些年的帮助。”刘玉杰发现后,立刻将钱转回:“心意我领了,但这钱不能收。”这份纯粹的善意,让付庆兰愈发将他视作家人,逢年过节时都会寄来东北的山货,刘玉杰也会回寄聊城的特产,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在一来一往间愈发深厚。
可生活的磨难并未因善意而止步。如今,86岁的付庆兰身体愈发衰弱,糖尿病、高血压、轻微精神疾病缠身,走路颤颤巍巍,却还要照料小脑萎缩的老伴儿,家中还有患病的儿子。老两口守在白山的山沟里,年轻人大多搬离,日常连个能说话、递杯水的人都没有。而62岁的姜秀荣,被二级精神疾病折磨了整整26年,至今仍需要贴身看护。
“难啊,死也死不了,活着又这么难。”电话里,付庆兰的声音疲惫又无力。她曾想过去养老院,可微薄的退休金根本负担不起费用。刘玉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离得远,很多事使不上劲,只能干着急。”于是,他发起爱心倡议,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对母女。目前,聊城市先锋志愿者联合会已为老人组织捐款,数额已达6000元,这些钱已经汇入老人银行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