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别让兴趣与工作成为对立面

□ 刘庆功

近日,在哈尔滨马拉松赛场上,张水华以2小时35分27秒的成绩冲过终点线,拿下国内女子组冠军。这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以 “最快女护士”的双重身份引发关注。然而,这段本应是职业与爱好兼具的美谈,却因她赛后那句“只想周末调休跑马拉松”的哽咽哭诉,陷入舆论旋涡。这场风波的本质,恰是当代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命题:兴趣与工作为何总是站在对立面?

张水华的困境具有典型性。作为福建首批支援宜昌的医护人员,她在抗疫前线展现过专业素养;作为马拉松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她用七年跑龄证明了自己的运动天赋。当护理工作的三班倒遇上马拉松训练计划,当科室排班表撞上全国赛事日历,两种价值维度的碰撞在所难免。她“不是要假期,只是希望调休”的诉求,恰恰道出了劳动者对“职业尊严”与“生活热情”双重满足的朴素渴望。

兴趣与工作为何总会形成对立?从张水华所在的医院来看,作为保障公众健康的特殊场所,必须平衡患者需求、排班连续性与员工个人诉求。医护岗位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调休不能等同于普通行业的灵活调配——一个岗位的临时空缺,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诊疗衔接。不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鼓励员工培养兴趣爱好,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的回应,已暗含平衡二者的努力:在职业操守的底线与兴趣发展的空间之间,需要弹性缓冲地带,而这离不开管理智慧与制度创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社会对职业身份的标签化认知。当我们默认“护士就该专心护理”“运动员就该全职训练”,实则陷入了思维误区。张水华在马拉松赛道上展现的耐力、专注力与应变能力,何尝不是对医护职业素养的另一种淬炼?那些质疑她“为何不转行当体育老师”的声音,恰恰忽略了多元发展的可能——她完全可以既是敬业的护士,也是优秀的业余跑者。职业与爱好的理想状态,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体。

破解这种对立,需要个人、单位与社会形成合力。对个体而言,需在坚守职业本分的前提下规划兴趣发展;对用人单位来说,可探索更灵活的管理制度。这并非没有先例:日本一家综合医院为护士设立“运动假”,一年最多10天,提前排班协调即可,结果员工病假减少、凝聚力上升;深圳某三甲医院试点“兴趣假”,每月半天,需证明参赛级别,实际报名人数未超预期,排班秩序也未受影响。这些尝试都在保障工作运转的同时,释放了管理的人性温度。对社会而言,则应打破职业身份的固化认知,认可“多元人生”的价值,为跨界发展提供更包容的舆论环境。

从抗疫前线的白衣执甲到马拉松赛道的追风逐电,张水华的双重人生本该赢得更多理解。当兴趣与工作不再相互消耗,当职业身份与爱好追求能够和谐共存,每个劳动者才能在坚守岗位的同时,拥有追逐热爱的权利。这或许正是这场舆论风波的启示:让工作支撑生活的底气,让兴趣点亮生活的色彩,二者并行不悖,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2025-09-0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871.html 1 别让兴趣与工作成为对立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