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茌平与“荏平”

○ 祝伟康

聊城的各县(市、区)名字,大多有很久远的来历,其中尤以茌平最为特殊。说其特殊,因为“茌”是罕见字。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应劭的话:“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如今,“茌”字作地名,仅见茌平一处;“茌”字作姓,在国内也是少见的姓氏。由于“茌”字不常见,因此经常有人把“茌”字误为“荏”“茬”等形近字。

过去看古书方志,总能看到“荏平”,细看就发现是“茌平”之误,原来一直认为是作者笔误,或者是雕版时误刻误刊。直到近来,看见乾隆皇帝的一首《荏平道中杂诗》,才发现并不尽然。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乾隆皇帝由京城启銮,到曲阜祭孔。路过茌平,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留下了《荏平道中杂诗》,一共六首,其中第二首为:“千秋东郡此荏平,茌荏相沿浪与名。应劭堪称依正注,宋祁殊是失精评。”

这首诗收录于《御制诗集》,层层校雠核对,笔误的概率很小,而且诗中“茌”“荏”二字并列,想来乾隆皇帝一定是知道自己写的是“茌平”还是“荏平”。

首先解释这首诗的意思:东郡下辖的荏平,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茌、荏两个字也经常混用。应劭说法是对的,宋祁说法是不对的。

全诗一如既往的无滋无味,很符合乾隆皇帝的作诗风格。其中提到应劭的说法,即本文开篇提到的,关于茌平得名的说法。至于宋祁,北宋人,也是大学问家,他在校注《汉书》时,提出“茌”当作“荏”。

应、宋两人的说法都很流行,以至于《康熙字典》“茬”字中提到:“按茬字,《后汉书》《水经注》皆从仕。宋祁曰:当作荏。今茌、茬、荏并存。”所谓“茌、茬、荏并存”,即这三个字互通互用,不论写作“茬平”还是“荏平”,读音都是“茌平”。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不收“茌”字,收“茬”字——“艸貌,济北有茬平县。仕甾切。”后人多以为“茬”字是正字,“茌”是俗字。宋代的《重修广韵》就提到:“茬。《说文》曰:‘艸貌,齐北有茬平县。俗作茌。’”明末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中写到:“茬,从艸,从在,俗作茌,非是。”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提及:“茬,俗作茌。”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的《明史》,通篇见“茬平”,偶见“荏平”,不见“茌平”。

至于宋祁所说“当作荏”,也有一大批拥趸。明代《重编广韵》记载:“茬平县,俗作荏。”《永乐大典》引《水经注》,“又东北过荏平县西”“又北经茌平县东”,前后一页之隔,“荏平”“茌平”混用。清代顾蔼吉《隶辨》中记载:“茬与荏同,《汉书·地理志》作茬平,《后汉书·郡国志》作荏平。”

晚清民国的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提到,根据《说文解字》,宋祁的说法未必是错误的(《说文》“茬”下云:“济北有茬平县,从艸,在声。”作荏,非宋说误)。他的说法,很代表了一批文人。因此我们如今看到大量清代诗文,提到“茌平”,均作“荏平”。

乾隆皇帝的《荏平道中杂诗》,即为例证之一。因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山东时,路过茌平,曾写诗《茌平道中杂诗》,诗中提到“茌山”。但是八年后,乾隆皇帝重过茌平,再次写诗,就改写“荏平”了。

此外,晚清诗人李恩绶的《冬心草堂诗选》中,有一首《过荏平怀马宾王》,题目下自注:“荏,音池。《汉志》应劭曰,荏,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名。”这里就很有趣,显然作者是知道“茌”字的,音也对,引用应劭的说法也对,他写作“荏”字,想来也是受宋祁说法的影响。

李恩绶诗中提到的“宾王”,是唐代马周的字,马周出身贫困,得到唐太宗李世民赏识后,一路拔擢,最后官至中书令,死后陪葬昭陵。这番际遇一直被后代文人所羡慕。马周最重要的遗迹有两处,一处是陪葬昭陵的墓地,另一处便是茌平境内的故居。因为太有名气,故居还成为“茌平八景”之一,名唤“马庄春雨”,康熙《茌平县志》记载,“城东十里乃唐中书令马周旧居,有地亩许,虽三春暖燥,而零露战濡,宛如春泽方降”。过往茌平的文人,往往作诗凭吊马周。

此外,茌平历史上还有义不帝秦的鲁仲连、善于讽谏的淳于髡,也常常被过往文人所凭吊。再加上古人路过茌平,还留下许多写景、送别、应酬的诗文,因此我们能看到大量和茌平有关的文章。当然,大部分文章中,写的还是“茌平”,毕竟约定俗成,用的人最多。正如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茬平,今省作茌”。但依然有大量诗文写作“荏平”或“茬平”,如程敏政《荏平道中》、陈廷敬《送王北山给事归茬平二首》,等等。

我们读古书时,再见到茌平写作“荏平”或“茬平”,千万别笑古人是白字先生或错字大王,也许他们笔下的写法,正是他们苦苦研究后的结果。

2025-09-1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6157.html 1 茌平与“荏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