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为啥成了“烫手山芋”?
□ 刘庆功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还提及菜品存在味道不佳、疑似隔夜等问题;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于11日向媒体表示西贝没有预制菜。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对预制菜本身的态度。罗永浩将“味道差”与“预制菜”直接挂钩,贾国龙则急于与预制菜划清界限,仿佛这三个字本身就是品质低劣的代名词。这种“预制菜焦虑”,不仅是他们争论的焦点,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对预制菜的认知困局。
这场舆论风波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行业困境:在预制菜加速渗透餐桌的今天,我们竟还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更谈不上去建立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信任纽带。
罗永浩对西贝疑似“预制菜”的不满,核心源于味觉体验的落差。而贾国龙在媒体沟通会上的回应“按照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这种急于与预制菜划清界限的姿态,客观上强化了公众对预制菜的负面联想。
这种对预制菜的负面认知,暴露出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一方面,预制菜能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其新鲜度、营养性、加工过程的担忧,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化解。而以贾国龙为代表的经营者急于与预制菜划清界限的态度,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印象难以改观。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预制菜本身是否“有罪”,而在于标注义务的缺位与标准落地的空白。当“中央厨房预加工” 与“预制菜”的边界模糊不清,当消费者无法从菜单上获取食材来源、加工方式等关键信息,猜忌与误解便会滋生。西贝事件中,即便所有操作都符合现行标准,消费者仍会因“预加工”与“现制”的感知差异产生不满,这恰恰说明,法律合规只是底线,真正的市场信任需要更高维度的透明化。
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亟待一场标准与信任的双重构建。首先,需要更精细化的分类标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定义与标识要求,让企业有章可循,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其次,应强制推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将食材来源、加工流程、储存条件等信息纳入菜单公示范围,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更重要的是,行业需要通过提升品质打破公众 “预制菜=低质”的刻板印象,比如开发锁鲜技术保持风味、建立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进而让预制菜以消费者信得过的形象走进日常生活。
餐饮的本质是“为人服务”,无论是现制现售还是预制加工,最终都要回归到“吃得放心、吃得满意”的核心需求。当标准清晰到人人能懂,当信息透明到无可隐瞒,当企业不再需要为“是否是预制菜”而辩解,而是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预制菜才能真正走出争议,成为惠及民生的产业。这场由一顿饭引发的风波,理应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契机——毕竟,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比争论“是不是预制菜”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