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

冠县 刘爱新

我从小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家长不怎么给零花钱。邻居宾哥家卖零食兼卖小人书,还开通了有偿看书服务,看一本小人书二分钱。我有了零花钱总喜欢去宾哥那里看书。有时压岁钱多了也会买一本喜欢的小人书看。

记忆中小时候有两次恋恋不舍放下书的经历。一次是去小学老师家玩,她家里有《说岳全传》。我看到后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大约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一起来的小伙伴催我回家,我也不好意思对老师说借书回去看,就遗憾地把书放下了。另外一次是去同学家玩,同学的哥哥正在读《水浒传》。我趁他有事出去的间隙拿起书读起来,正看着起劲的时候,他的哥哥从外面回来了,我只好把书还给他。

上了初中,金庸的武侠小说迷住了我。那里面侠义江湖、恩怨情仇的故事读起来令人欲罢不能、无法释卷。碰巧我一个表哥的零花钱多,他买了好几本金庸小说,我就借过来看,有时为了读书方便,节假日和周末就住在他家里。

上了高中、大学,《红楼梦》成了我最喜欢的书。曹雪芹的细腻描写真令人拍案叫绝。再说那时我正处在青春时期,对男女爱情也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更能理解文中宝玉、黛玉、宝钗等人。我把《红楼梦》看了好几遍,又到图书馆借了好几本红学的书。

工作后,我买了一些以前想买而没钱买的书,如金庸武侠小说、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和许多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读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是略读,就是粗略掌握这本书的基本内容,需要两三天的时间;第二遍是细读,就是从头到尾详细读一遍,需要两周时间;第三遍是精读,就是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用句的优点,需要一个月时间。有的书读三遍还不够,比如《聊斋志异》,我读了不下十遍,真佩服蒲松龄老先生能把鬼怪故事讲得这么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通过这些故事又表达了蒲老先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掌握了许多社会和生活知识,得到了许多人生启示和感悟。《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和少平的故事,激励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抱怨、不低头,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得更成功,把生活过得更精彩。《黄河东流去》使我深刻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平时从不羡慕别人的高楼豪车,时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有了书的陪伴,生活才会变得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2022-04-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691.html 1 良师益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