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葫芦节上的“福禄”缘

游客在挑选葫芦。葛思逸 马新涛 摄

本报记者 赵鹏

10月18日上午,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当天,我市古城区四处飘着淡淡的葫芦清香。

70岁的李华在他的小摊位前坐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过一只未完工的葫芦。刻刀在他手中轻盈起舞,一只蜻蜓的翅膀渐渐清晰,仿佛下一刻就要从葫芦表面振翅飞走。“这个葫芦长得好啊。”老人抬头笑道,眼角的皱纹像极了葫芦上的藤蔓纹路,“你看它的腰身多匀称。”

不远处,90后姑娘赵明明的摊位前围满了年轻人。她的“萌系葫芦”让人眼前一亮——Hello Kitty、哆啦A梦、佩奇等卡通人物在葫芦上安了家。“这些造型是我为葫芦节专门制作的。”赵明明指着摊位上的一组特色葫芦说,“这一会儿就卖出去好几个了,来之前,我爷爷还担心它们不受欢迎呢。”此时,赵明明的爷爷正专注地擦拭着一个传统雕刻工艺制作的葫芦作品——《八仙过海》。他们一老一少,一个坚守传统,一个大胆创新,勾勒出葫芦艺术的过去与未来。

市场的“喧嚣”此起彼伏。在精品区,来自北京的客商王先生对一只镂空雕刻葫芦爱不释手,“这葫芦灯可真精致!”他最终以280元买下了这只葫芦精品。卖家一边打包一边轻声说:“这葫芦灯,我刻了一周呢。”而在大众区,“10元3个,随便挑”的吆喝声引来一波波人流,打包声与顾客的询价声交织成此次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交响曲。

“这个可不是蝈蝈罐。”在林薇的摊位上,这个回乡创业的姑娘,在网络直播间介绍她的养生葫芦茶罐,“这是茶罐,葫芦天然防潮,存茶最好了!”屏幕上的订单数字不断跳动。她的母亲安静地坐在一旁,在用红绳绑葫芦的“龙头”。母女俩默契配合,就像传统与现代在这条古街上和谐共处。

在一摊位上,来自杭州的游客赵女士带着5岁的女儿仔细挑选着葫芦:“我们是回家探亲的,刚好遇上这次葫芦节,太热闹了,没想到家乡的葫芦这么有名。我们要买个小葫芦,刻上女儿的名字,给她留个纪念。”摊位对面,一对老夫妇相中了一对亚腰葫芦,老先生笑着说:“听人说,葫芦亚腰,岁月不摇。”

挑选到心仪葫芦的游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些形态各异的葫芦,将随着游客和客商的脚步,将“福禄”的祝福带向四方。

2025-10-2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7456.html 1 葫芦节上的“福禄”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