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聊城市中医夜校二期开讲

王成哲解码中医药“守正与新生”

夜校授课现场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古城深巷飘药香,千年智慧入寻常。10月18日晚,聊城市中医夜校第二期开班仪式暨成无己讲堂第十五讲在古城楼北大街成无己纪念馆古城区馆拉开帷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东昌府区中医院针推康复科主任王成哲以《谈谈中医中药文化及近现代中医药在大陆的发展》为题,为百余位市民奉上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的中医药文化盛宴。

守正:从《黄帝内经》到“治未病”,老祖宗的智慧有多“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人将医道与治世相提并论,正因中医从来不只是看病,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讲座开篇,王成哲点出中医药“向内求”的文化内核。他结合自身诊疗颈椎病、腰椎病及带状疱疹的临床经验,阐释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就像农耕社会生火做饭需知火候,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同是失眠,可能是心火旺,也可能是气血虚,方子不能一概而论。”

为何中老年人更易亲近中医,王成哲坦言:“《论语》《道德经》《坛经》的智慧,需生活阅历打底;中医亦然——见过生老病死,才懂‘上医治未病’不是玄学,而是未雨绸缪的生命智慧。”他以“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捉鸡”的俗语为例,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古人识字便能读医书,因医理即生活常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时令就是最好的养生。”

溯源:西医东来两百年,中医药如何走过“存亡之秋”?

“西医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王成哲抛出的问题引发听众深思。他梳理了1840年以来中医药的跌宕史:从清末传教士以“医药传教”带入外科技术,到1929年“废止旧医案”引发中医群体抗争;从延安时期倡导“中西医合作”,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的相继建立;再到《中医药法》实施……“中医药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文化自信同频共振。”

他特别提到聊城本地文化印记:“莘县伊尹耕处碑见证‘药食同源’的起源,成无己纪念馆承载‘国医亚圣’对《伤寒论》的注解——咱们脚下的土地,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

新生:培训课程“接地气”,让中医从“殿堂”走进“厨房”

作为中医夜校的品牌活动,本期课程由市社科联、市新闻传媒中心、市传媒集团、市成无己研究会联合主办,成无己职业培训学校承办。10月18日至12月20日,每周六晚,聊城中医药领域权威专家将围绕“家庭保健”“节气养生”“慢病调理”等主题开讲,首讲王成哲搭建“中医认知体系”,后续课程聚焦“穴位按摩”“艾灸之术”“气血调理”等实用技能,真正让广大市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中医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能治未病、调体质的‘生活说明书’。”市成无己研究会会长谷万里表示,希望通过夜校让更多人明白,“厨房里的生姜、红枣是药,揉按足三里、太冲穴是‘随身医馆’——这便是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真谛。”

夜幕下的成无己纪念馆内,药香与墨香交织。当王成哲以“真传一张纸,费言万卷书”的感悟作结时,台下掌声与笔记本上的沙沙声相映成趣。这场跨越千年的“医道对话”,正让中医药从古籍中走出,成为聊城百姓“治已病、防未病”的生活智慧。

2025-10-21 聊城市中医夜校二期开讲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7529.html 1 王成哲解码中医药“守正与新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