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应植根乡村热土
□ 刘学
10月15日,中国作家“驻村”计划启动,这是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文学界积极响应号召、以文艺力量赋能乡村建设的生动体现。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是承载乡愁记忆与人文精神的热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乡村始终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它既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也是作家观照现实、书写时代的重要场域。绵延的乡土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更珍藏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与乡村大地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一部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中国作家乡村叙事的见证。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作家走进乡村、记录乡村,不仅是为了守望故土、留住乡愁,更是为了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建立更深厚的联结。
文学要真正面向乡村,首先必须完成视角的根本转变:从“书写乡村”转变为“倾听乡村”。这意味着作家需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地“下沉”,让双脚沾满泥土,让心跳与土地的脉搏同频共振。这不仅是一次采风,更是真正的融入。如同柳青笔下《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之所以血肉丰满,正是因为柳青在皇甫村扎根十四载,早已将自己活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他写的不是“他们”的故事,而是“我们”的命运。
乡村绝非文化的荒漠,而是一座蕴藏着中华民族生存密码与精神原动力的富矿。这里有多重维度亟待发掘:乡村是时间的容器,祠堂的碑刻、老人口中的传说、节庆的仪式,它们无不承载着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至今仍在乡村的耕作传统、邻里交往中生生不息。方言土语中,蕴藏着被标准语所过滤掉的、无比鲜活生动的细微感受。
面向乡村的文学,最终指向的应是未来,应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想象与精神动力的“启示录”。文学能做什么?它可以记录巨变中的灵魂战栗,它可以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可能,可以重塑一种基于土地伦理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观。愿我们的笔,能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因为,只有当文学真正拥抱了乡村,我们才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重新确认——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脚下的路将通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