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积极探索动能转换“最优解”
本报讯 (记者 王培源) “此次交付的中通客车产品包括新N系纯电动公交、世腾纯电动客车以及风采混合动力公交,包含了8米—12米不同米段的车型,能满足绵阳公交不同线路和不同业务领域的运营需求。”日前,在中通客车总经理彭锋的见证下,267辆中通新能源客车分批交付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如今,我市一大批像中通客车这样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源动力。
我市以科技型企业为引领扎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打造雁阵型科技型企业队伍,培强扶壮新旧动能转换主力军。围绕政策落实、服务提升等举措确保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入库600家以上。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培育形成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新旧动能转换储备力量。
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来承载。我市将创新平台串珠成链,积极构建研发平台、创新载体、转化机构、科技园区等多类型“协同合作、梯次衔接”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水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引导重点企业建设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不断夯实全市创新发展根基。着力建设聊城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引领创新发展的科技园区,打造产才融合主阵地和创新创业制高点。
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我市打好人才“引用育留”组合拳,以科技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等引领作用,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产业急需人才。用好用活外部人才资源,深化同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企业出题、院所出智、协同破题”的创新机制。坚持柔性引才模式,建设一批“人才飞地”。用好聊城大学科技资源,聘任更多专家教授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此外,我市以更优良的创新生态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深化科技改革攻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金融,全力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良生态。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抓实创新服务,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全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