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道君:把论文写在青翠竹海里

■ 刘小希 孙珊珊

“古人言,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4月18日,身处聊城百竹园,面向成片的斑竹林,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道君打开了话匣子,“有学者认为,斑竹身上的斑点是真菌腐蚀造成的,这种菌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这也是斑竹稀有的重要原因之一。”

钟道君眼前的斑竹,是百竹园在2001年引入的第一种“南竹”。引种期间,它曾因极端低温天气,遭遇过两次“灭顶之灾”,但在钟道君等人的努力救治下最终成活,没有产生变异。实际上,斑竹的顺利扎根,意味着聊城“南竹北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是钟道君与“南竹”结缘的开端。

20余年来,钟道君一直在跟竹子打交道,也对竹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竹非草非木,在水陆草木之中自成一类。”

这样一种独特性的存在,让竹子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态空间中起着其他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钟道君为竹着迷的原因之一。不过,因对水分、温度、土壤等条件的特殊要求,竹子更适宜在南方生长,能在干旱少雨、天寒风大的北方扎根的品种少之又少。

如何让连片竹海也能点亮北方版图?这是钟道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与我市持续推进“南竹北移”项目的思路不谋而合。

2011年,根据市政府决定,钟道君把原位于徒骇河畔的竹园迁至现在的东昌湖风景区,以300亩的土地为依托,打造起聊城百竹园,正式开始了对竹子引种驯化及繁殖等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但在那时,这片园地尚为聊城有名的盐碱涝洼地,部分地块土壤含盐量逼近0.8%,理论上属于竹子生长的“禁区”。

“土壤治理,本就是‘南竹’入北面临的难题之一,只不过这一问题在这儿被放大了而已。”看着眼前白花花的盐碱地,当时的钟道君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用心进行钻研和技术攻关。

一时改善不了土质,他就带头探索耐盐碱竹类种植的可能;没有适宜的地下水,就想方设法引入优质水源;竹叶落地时,任由其覆盖地面,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另一方面为土壤增加养分……在一系列的实践后,“南竹”引种成活,原先的土质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更为黄淮海平原及黄河下游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样板。

这只是钟道君长达20余年进行竹子研究的一个截面。经过不懈努力,百竹园现被中国林学会定为“南竹北移”技术推广中心,已成功引种以斑竹、桂竹、黄纹竹、雷竹、哺鸡竹为代表的散生竹,以茶秆竹、狭叶苦竹、板桥竹为代表的混生竹,以及以小叶凤尾、慈孝竹为代表的丛生竹共计70余种。此外,部分散生竹种和混生竹种已成功推广到河北、京津等地。2020年,淡竹、曲杆竹、金镶玉竹成功引入延安,有力助推了“东竹西移”战略的实施。今年3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聘任第三批林草乡土专家的通知》,钟道君被聘任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成为全市唯一、全省10名入选的专家之一。

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在从事竹子研究的20余年里,钟道君曾遭遇过质疑、不解、反对,但他没想过放弃。在他看来,与竹打交道已成为习惯、刻入骨髓。

“现在,‘南竹’入聊,造就了新‘聊竹’。‘聊竹’也带着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逐步在更远的地方扎根,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不过,当初因为忙于做事,很多研究没有写成论文,没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与推广,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钟道君说。

没有付诸笔端并不意味着没有践行实际。百竹园的这片青翠竹海,就是钟道君一手写就的生动文章。

2022-04-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0645.html 1 钟道君:把论文写在青翠竹海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