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夫妻”返乡弄潮
■ 文/图 刘桐
“当当当,当当当……”5月10日一早,裴海涛来到锦鲤养殖基地,只见他轻敲饲料桶,色彩斑斓的锦鲤便闻声从各处欢快地游了过来,千余尾锦鲤竞相抢食,一片欢腾。
裴海涛的锦鲤养殖基地位于度假区于集镇西太平村村委会南50米,养殖基地西侧有一处古色古香的茶棚,南侧是一片占地28亩的坑塘,周围树木林立,环境清幽、静谧。
“当初我们就是看中了西太平村的环境,才把锦鲤养殖基地选址在这里。”裴海涛说。裴海涛过去在外地从事医疗行业,2019年,他和妻子响应国家政策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西太平村临近沉沙池,拥有丰富的黄河水资源,水中富含矿物质,十分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经过考察,裴海涛夫妻二人决定在该村进行锦鲤养殖。“眼前的这片坑塘就是我们事业起步的地方。”裴海涛介绍,现在用来育苗的坑塘之前是一个废弃塘,后期经过改造,把坑塘划分为8个小塘,开始进行规模化鱼苗繁育,如今废弃坑塘变成了鱼儿满塘。
“最开始下塘80万尾鱼苗,有30万尾鱼苗存活,好的鱼苗可以卖到6至10块钱一尾,效益十分可观。”裴海涛笑着说,一条锦鲤一胎可产70万粒卵,每年4月底是育苗的最佳时期,8月15日前后,他们就会为坑塘里养殖的锦鲤“搬家”,转运到水泥池养殖,然后进行售卖。“一是便于客户购买锦鲤时观察其成色和品相,二是需要在水泥池内对锦鲤进行杀虫、杀菌的‘双杀’工作,为锦鲤进入家庭养殖做好前期保障。”裴海涛说。
锦鲤作为一种观赏鱼,因色彩绚烂,被称为“水中的活宝石”,寓意富贵、吉祥、健康、幸福,深受人们喜爱。据了解,裴海涛养殖的锦鲤有白写、黑写、红白等13个品种,一条锦鲤价格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品相好的精品锦鲤可卖到几十万元一条。
谈及锦鲤销售,裴海涛直言不愁销路。“前两天就有一个莱芜的客户把6个塘的锦鲤全包圆了。”裴海涛说,目前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他们的锦鲤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净收入达30万元。
锦鲤养殖事业有了起步,裴海涛不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用工优先雇用留守村民。“我每天喂喂鱼,刷刷鱼塘,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这个工作没有危险性,离家也近,我很满足。”今年65岁的周长剑乐呵呵地说。
今年是裴海涛养殖锦鲤的第三个年头。“今年的鱼苗已经下塘。”裴海涛说,自己也为今后三年规划了新的发展蓝图,“我们下一步计划发展鱼菜共生,把养鱼的水用于种植蔬菜,延长锦鲤养殖产业链,同时尝试进行锦鲤的高密度养殖,发展农家乐,实现锦鲤产业、休闲旅游双发展。”
编后
为特色养殖找准定位
锦鲤养殖、肉鸡养殖、湖羊养殖……我市培育出的一系列养殖品牌,扬名全省甚至全国农产品市场。这些特色养殖,既有发展已久的老品牌,也有精心培育的新品牌,它们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笔者以为,搞特色养殖,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养殖品种,摸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养殖业发展路径。
在品种选择上,既善于因地制宜,也追求创造条件、敢于突破;在养殖方式上,既传承传统养殖带来的经验,更需要不断学习科学高效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发展模式上,既擅长在单一养殖模式上深耕细作,也要尝试拓展集养殖、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
进行特色养殖,关键在“特色”,实质在“创新”。只要找准自己的产品定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做优做强品牌,我们就一定能蹚出成功路,进一步提升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