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负不减质 “双减”促“双升”
——度假区中小学校“双减”背景下的育人路径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操场上,学生们蹦蹦跳跳,童心尽情飞扬;教室里,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讲,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功能室里,学生们有的弹拨叙音,有的沉浸在科技的海洋……这是度假区各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生动景象。
度假区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提升课堂质量、优化课后服务,切实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为全区的教育事业带来新气象。
借力“智能作业”赋能“双减”
“这道勾股定理题出错人数为329人,年级得分率仅为55.26%……”5月10日,度假区实验中学初二数学教师赵潇松、刘焕焕等,针对聊城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反馈的信息,聚在一起研讨教学业务。
为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个学期度假区实验中学试点“智能作业”,以数字化赋能“双减”。
“不改变师生原有作业习惯的同时,依托聊城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借助点阵数码笔,教师采集学生作业过程数据,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实现个性化辅导。”度假区实验中学校长杨兴亮介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度假区教研室组织教研员系统研读国家“双减”政策,开展“双减”专题研讨会,对“学生作业减少,质量如何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鼓励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基于“减负提质”的校本教研。度假区实验中学的“智能作业”、李海务中心小学的“梯式教学模式”等亮点频现。
“1+2+N”课后服务助力“双减”
度假区实验小学构建了“1+2+N”课后服务新模式,通过多彩的社团活动助力“双减”。
“1”指每周开展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素养的走班制社团活动,内容涵盖益智类、语言类、艺体类、科技类、劳动类5大板块,采取网上选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给孩子们自主选择权利,尊重他们的天性和爱好;
“2”指每天放学后一个小时的课后作业辅导和一个小时的自主学习项目,包括必选项目(运动、阅读、红色电影)和自选项目,如实践活动、创客教育等;
“N”则代表具有“创新、开放、传承、多元”等特点,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班级特色项目,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黄河长江文化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学习、参与、设计,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双提升。
事实上,度假区各中小学校结合“双减”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音乐、美术、机器人、手工、武术、足球等多种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加入喜爱的社团。于集镇中心小学的健美操、沙店集小学的竹竿舞等开展得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社会携手共促“双减”
“双减”不单是学校的事,还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度假区坚持以“抓培训、抓参与、抓合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制约家校共育质效提升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促进“双减”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度假区面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广泛宣传“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引导家长配合推进“双减”工作,共同抵制校外违规培训。同时,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建立重大情况通报、家长访校等制度,倾听家长声音,提升管理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协同共育氛围。
如今,在度假区各中小学校,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作业减少了、校园活动丰富了,“双减”带来的新变化让学生幸福感满满,家长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度假区教体局局长葛华表示,度假区将继续挖掘校内潜力,努力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让度假区每个孩子乐享青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