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又伤怀的“秋操杯”
■ 赵琦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可能说的就是我吧。
我的全名是粉彩荷花秋操纪念杯,目前住在临清市博物馆。我诞生于清代光绪年间,有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美。说着“秋操杯”趾高气扬起来,我的荷花瓣是粉红的,荷叶梗是嫩绿的,杯高5厘米、口径19.4厘米,在花梗背面写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是清政府在景德镇官窑定烧的纪念杯。你们看我多么恬静优雅、雍容华贵,我既能使用,又可以观赏,现在成了一件传世的官窑器。
在我釉胎身上勾画,这是我国制瓷工匠仿于珐琅彩的一种釉上彩彩瓷装饰技艺,始于清康熙晚期,康熙、乾隆间大行于世、风靡大江南北。说白了,这种技艺就是在素胎白瓷上勾画,用毛笔染成深浅层次,如同国画中没骨画法,使玻璃白与彩料融合粉化和乳润,再入窑低温焙烧而成。粉彩瓷器创烧以来,以彩绘洒脱、色彩丰富、生动饱满、自然逼真、立体感强等特点深受大家喜爱。
再说说荷花杯吧。荷花杯巧借花与梗中空作吸管,作为喝茶饮酒的用具,深受士大夫喜爱,古代称“荷杯”或者“碧筒饮”,在唐代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中就有绘声绘色的描述。
在河南、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博物馆中,均有我的兄弟姊妹,如荷花吸杯、牡丹吸杯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叫“秋操杯”,其实这源于历史上记载的一次光绪年间的清军秋季操练。
清代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遭到惨败,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朝野上下不甘屈辱,“强国”呼声此起彼伏。当时出于舆论压力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光绪皇帝力扶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国家兴革而“戊戌变法”,慈禧太后背后操纵袁世凯篡夺兵权,各方势力处于博弈中,但“强军建武”向西方军事现代化靠拢迈进的共识最终还是达成,摒弃大刀长矛,更换洋枪洋炮迅速推进。于是清王朝开始编制新军,举行秋季操练,简称“秋操”。我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红粉莲心一片,代表着赤诚的丹心。”
一百多年过去了,清王朝已在历史尘埃中远去,但我却留了下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我被更多人所了解。大家可以在我身上看到窑工高超的制作技艺,也可以听我讲述那段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