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我市各级各部门谈如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6月1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省党代会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对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其中针对民生谋划推出了一揽子重大举措。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连日来,聊城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表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办好民生实事,打造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城市,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城市的温度,有人间烟火,也应该有历史的印记。“去年以来,临清市将‘文旅兴市’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取得了一定成效。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我们将主要抓好古城保护利用、发展全域旅游、完善文旅要素等,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同时,规划布局一批服务网点、酒店民宿、特色街区等配套要素,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6月2日,临清市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聊城市副市长、临清市委书记刘培国说,临清市将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发挥运河文化优势,建设一批文旅项目、打造一批AAA级景区、提升一批文化要素、策划一批文旅活动,加快打造文旅强县,为山东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作出贡献。
6月2日,聊城大学东校区热闹不已,市人社局在这里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鲁西化工、山东川成医药等12家优质企业现场招聘,提供岗位220余个,30多名大学生达成求职意向或投递简历。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我市加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市人社局积极搭建招聘求职平台,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学在水城·留在聊城”“民营企业招聘月”“省会经济圈聊城招聘主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特聘行动”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市人社局将持续推进“百日千万招聘”活动,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
每当夜晚来临,兴华路跨徒骇河大桥似一朵盛放的莲花,吸引着市民来此休闲、赏景、直播。“这座大桥不但创造了国内桥梁领域的多项第一,更代表着市民对时尚宜居美丽新聊城的无限向往。宜居宜业是幸福生活的依托。除了改善交通条件,我们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居住条件新突破,提升群众满意度。”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亚说,今年我市将围绕城市功能品质、住建领域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推进市城区东昌路城市更新改造,推进柳园南路等新改建道路建设、松桂大街徒骇河桥等桥梁建设、雨污分流项目、运河及周公河连通工程,实现城市更新新突破,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城水相映、人水共生”的城市特色,形成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是水城人民幸福感的支撑点。“聊城以全国0.7‰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0.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0.8%的粮食,全国1.2%的蔬菜。我们将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任务,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相云说,市水利系统将聚焦建设时尚宜居的美丽新聊城,落实河湖长制、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抓好现代水网建设,塑强水城生态宜居优势,增强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就业到住房、从生态到文旅,报告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都有具体回应。我市将牢牢把握“走在前、开新局”的定位要求,进一步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做好各项工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聊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