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思考

■ 王艳

“两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保障。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的重点任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也对“两创”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这既是把党中央决策落实到位的生动呈现,也为我们指明了“两创”工作的具体路径。具体工作中,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提升“两创”作品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应当坚持内容为王,能够切实反映民心民意、真正回应民众关切,创新发展的文化形式与内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能够成功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其二,保障民众经济发展权利。例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两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地方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非遗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和促进群众增收的有效路径。我们要尊重非遗传承人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在适宜的条件下,政府部门应当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促进非遗产业化。

二是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接续传承、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经受了一代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检验,又不断地融进一代代中华儿女鲜活的生命体验。正如《周易》中对文化的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不只是“文”,还有“化”,两个字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它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如果追溯到儒学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会发现《论语》中许多内容都是讲百姓日用的。今天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蕴含传统精华、融合时代元素、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它们再次回到我们的日常当中。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国民精神得到培育和提升。

三是继续做好整理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前提是做好整理与研究的基础工作。因为传统文化当中有些内容是以文本形态出现的,是直接可以进行转化创新的,而有些是需要经过阐释、抽象、提炼和加工才能成为创新的对象。中国学术界需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找准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位置,才能够清晰继承和扬弃的边界,才能够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2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NDZD2022051)阶段性成果〕

2022-06-0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3178.html 1 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