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客”跨区逐麦浪
■ 本报通讯员 王保文
6月7日上午,高唐县三十里铺镇麦田里机声隆隆。刚从河南驻马店乡村援收归来,王牌村经过严格检修的4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马不停蹄,又投入到本地麦收作业。
每年麦收期间,从河南驻马店到老家山东高唐,再到河北唐山,沿着这条路线进行跨区农机作业,50岁的“麦客”王保河已经走了15年。
5月26日,作为领队农机手,王保河带领收割机队伍浩浩荡荡出发,奔赴河南驻马店进行跨区援收作业。
“省时省力又高效,农机联合作业完全代替了过去繁重的人工麦收。国家为麦收跨区作业开了绿灯,对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一律免检通行,并且免除所有高速费用。”王保河介绍,“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政策,让我们享受到实惠。以前我是单兵作战,现在好了,这两年,同村王其国一次购置了两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我就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家伙儿一起作业。”
“天当被,地当床,援收期间我们经常在野外就地休息。每台收割机上都有2名以上农机手,全部经过镇农机站严格培训。一个多月来,我们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农机检修,细致到每个步骤、每个螺丝,确保有备无患、万无一失。”王保河说。
高唐县每年共有1000多台次小麦联合收割机奔赴安徽及河南周口、南阳、驻马店等地开展麦收作业。为做好这项工作,高唐县组织各农机合作社严格培训农机手,并免费检修、维护机器。该县还加强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到各镇街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20多期,累计培训机手1500多人次,重点培训收割机、拖拉机、秸秆回收机等机械的操作维修保养技术,夯实了农机手作业技能基础。
“麦收时间约一个月,我们工作起来日夜不停,农机手轮流作息。无论多脏多累,我们都会坚持到最后。河南麦收完毕,我们返回家乡开展麦收作业。10天后,本地麦收基本结束,我们将陆续转投河北唐山、天津等地市麦收战场。”王保河介绍,粮食成熟期由南到北有所差别,自然而然产生了“麦客”这一特殊群体。过去的“麦客”已经变成由现代农机手组成的农机援收队伍,成为保障国家粮食丰收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