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亩增百公斤的背后
■ 本报记者 林晨
本报通讯员 张震
“今年,我这100多亩麦子比去年平均每亩增产一二百斤,每亩地最多能达到700公斤,最少的也能达600公斤。”6月12日中午,在阳谷县定水镇大坑王村桂红家庭农场的麦地里,该农场负责人王文明看着收割机吐出的金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
距离大坑王村7公里左右的王把势村,同样是一片丰收景象。“今年,我家的地每亩平均增产了200斤。”“咱村的麦子今年都长得挺好,我家也增产不少。”……村北头路边的树荫下,几位村民一边等联合收割机作业,一边聊着自家的收成。
经记者了解,在定水镇各村的麦田,每亩增产100公斤的情况并不鲜见,这背后的原因,是无数人对小麦的精心呵护和管理。
受去年秋汛影响,定水镇冬小麦播种普遍偏晚,播种时间推迟,做好春季田间管理尤为重要。定水镇农技站站长孙晓民介绍,春耕期间,定水镇邀请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走进各村,现场察看小麦苗情,与小麦种植户面对面分析长势情况,耐心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大家做好镇压、划锄工作。
对此,王文明最有发言权。“去年降雨量较大,迟迟不能播种小麦,我非常着急,等可以下地播种小麦时,已经到了11月。当时心里没有底,我种了这么多年小麦,从没有这么晚播种过。”王文明说,“后来,通过镇上的农技指导,我采取了小麦覆膜种植技术,看着麦苗一点点地长大,我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现在看,当时镇上的农技指导真是太管用了。”
除“科技壮苗”行动外,定水镇广大干部在麦收期间的志愿服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麦收季节以来,定水镇广大干部职工开启夏收农忙模式,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组织各村调用机械、人力积极投入小麦抢收热潮中。
活跃在麦田里的,还有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们穿梭于金色麦浪中,帮不方便收麦的外出务工者、老年人、脱贫户协调收割机、运送粮食,如同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
“我们要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抢种一块,高质量、严要求、快节奏完成麦收工作。”王把势村党员志愿者王之镇说。
“粮食安全是不容有失的底线,我们全镇上下全力抓好‘三夏’生产,确保夏粮丰收、颗粒归仓。各村党支部做到收割机、播种机有人跟,田间地头有人守,为农民增产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定水镇党委书记闫瑞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