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纫机“奏响”致富曲
■ 本报记者 蒋红帅
6月12日,“三夏”时节,闻着麦香,记者来到茌平区韩屯镇王桥村蓝梦制衣厂。室外阳光炙热,车间内却分外凉爽。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几十台缝纫机排列整齐,工人们正坐在机器前加工童装,缝纫机工作的“哒哒”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
今年37岁的陈洪霞是这家制衣厂的负责人。从2012年辞职创业时的“门外汉”,到如今服饰加工行业的“事事通”,10年时间的打拼成就了她的事业。
“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就在镇上的纱厂上了班,担任技术员。重复单调的工作让我觉得生活没有色彩、人生没有价值。”陈洪霞介绍,转机发生在2012年,在天津服装厂上班的妹妹回家探亲,和她聊起了天津服装厂的“代加工”运作模式。这令她眼前一亮,于是萌发了辞职创业的想法。
陈洪霞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下定了决心就说干就干。于是,她辞掉了稳定的工作,投入50多万元,开始筹办工厂。从学模式、学技术,到找位置、建工厂,从招工培训,到寻找订单……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家人支持下,她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制衣厂。
“第一家制衣厂在外地。由于咱把关严、质量好,很快就打响了品牌,代加工的订单源源不断,其中也不乏很多知名的服装品牌。”挣得人生第一桶金的陈洪霞,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但她不满足于现状,又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韩屯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动员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打造推进乡村振兴的‘巾帼引擎’,也出台了不少帮扶措施。我就想,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为什么不返乡创业,自己富的同时带动更多姊妹一起致富呢?”
2020年,陈洪霞选择返乡创业,在王桥村开办了她人生中第二家工厂——蓝梦制衣厂。
“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象征,代表着睿智和镇静,‘梦’代表着追求自我价值的初心与梦想。”谈到蓝梦制衣厂名字的寓意,陈洪霞双眸中闪烁着光芒。
在厂子里工作的40多名员工都是周边村庄的妇女。在蓝梦制衣厂,她们可以根据个人家庭情况的不同,自由选择上班时间,做到照顾家庭、完成农活、上班挣钱全不误。
王巧伶是车间的一名缝纫工,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她早晨8点多送完孩子后,9点到厂子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下午从2点多干到4点,结束一天的工作。“一天干5个多小时,计件算钱,我一个月能领4000多元的工资!”说起在家门口上班的感受,王巧伶直言自己非常满意。
“这次返乡创业的路子算是走对了。周边村的姊妹都抢着要来厂子里上班,能为家乡作点贡献我感觉很开心。”今年,陈洪霞加入了韩屯镇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招人的时候她尽力向有家庭困难的妇女倾斜。同时,她还带领厂里的姊妹积极参加镇村妇联开展的各项志愿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