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处处皆风景
■ 本报记者 苑莘
夏日的池塘映出绿树的倒影,带给人们丝丝凉意,村民三五成群在塘边乘凉聊天。这是6月24日莘县张寨镇郭炉村的一景。
这个场景在郭炉村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已经种上莲藕的5亩池塘,曾是一个垃圾坑。每到夏天,垃圾堆积且有异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借助环境整治,郭炉村将垃圾坑进行清理,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将坑塘发包给承包人种植莲藕等,承包费归村集体所有。“这个坑现在可好了,既给集体赚了钱,还给村里增加了一个景点。”村民郭西峰说,环境的变化,为红色资源丰富的郭炉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气。郭炉村建有“原冀鲁豫边区莘朝边抗日地下交通站旧址”“郭炉村乡村记忆博物馆”,曾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类似郭炉村的例子,在张寨镇还有很多。郝庄村结合农村“三资”清理,将村内坑塘等闲置资源整理、出租,变“闲”为“忙”盘活集体资产。坑塘沟渠清理出来,既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张寨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好的居住环境才能吸引人、留下人”,按照这个思路,张寨镇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包管区、管区干部包村庄、村庄全体党员干部包胡同的机制,构建镇、管区、村庄三级管理模式,每条街、每条胡同、每个坑塘、每条沟渠都有专人负责。
压实责任后,张寨镇集中攻坚“老大难”问题。全镇64个村庄的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全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按照不留死角、地毯式集中清理的要求,逐项抓好落实,针对闲散宅基、坑塘沟渠、背街小巷等死角难点,各村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确定具体整改措施。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张寨镇各村群众当好“主人翁”、扫好“门前雪”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氛围。
“五天一小比,十天一大评”,张寨镇定期组织科级干部、管区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人居环境观摩评比活动。每到一个村庄,由村庄负责人汇报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汇报结束后,进行打分,排出管区、村庄名次。
如今,莘南高速张寨段两侧的闲置洼地,已经变身莲藕池塘,成了夏天里的张寨新景。责任到人、集中攻坚、常态化落实,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张寨镇各个村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处处干净、处处见景”是这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