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聪:把帮扶对象当亲人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小杨,你又来看我们啦,快坐下!”6月22日上午,在高新区顾官屯镇孟庄村,68岁的孟宪云看到杨宝聪来村里走访,连忙起身打招呼,并让老伴赶紧打开风扇。

“大爷,最近身体咋样,家里有啥困难没有?”杨宝聪和两位老人寒暄两句后直奔主题。“身体很好,放心吧!”孟宪云的老伴李焕英乐呵呵地说。当日一大早,李焕英老人还在村里打零工挣钱。

杨宝聪现任高新区顾官屯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2018年7月,他开始负责帮包孟庄村孟宪云等5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

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相继“摘帽”后,杨宝聪从“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移至乡村振兴的阵地,继续深化结对帮扶以巩固扶贫成果。

孟宪云一家三口,儿子智力残疾,他和老伴均患有慢性病,家庭成员一旦有风险变故很容易返贫。作为脱贫享受政策的低保户,他们受到了杨宝聪的格外关注。

去年,孟宪云患脑血栓住进医院,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按比例全部报销医药费。杨宝聪了解此事后积极协调,出具证明,最终让孟宪云领取了被“拖欠”的报销款。

“这几年,小杨帮了俺很多忙,我真想给他送一块匾……”当着记者的面,李焕英对杨宝聪一阵猛夸。

和孟宪云、李焕英两位老人唠了会儿家常,了解完家庭近况后,杨宝聪又来到帮扶户王玉英家中。王玉英在丈夫去世、女儿出嫁后,独自生活,因为患有癫痫病,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

平时,王玉英通过捡拾废品变卖后补贴家用,家里经常堆放着一些废旧物品。另外,她家的庭院里还散养着鸡、狗、猫,环境脏乱差,让人无处立足。多年独居生活,又是南方人,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王玉英的性格变得孤僻倔强,不愿与人交流。

杨宝聪刚入村开展扶贫工作时,王玉英老人不信任他。帮助她打扫卫生,这不让丢,那不让碰,也不愿让收废品的上门收购。杨宝聪不厌其烦地找她谈心了解情况,原来王玉英怕被骗,说上门来收废品价钱便宜,没有自己拉到镇上卖划算。

“我帮你找个收废品的,你要觉得合适就卖,不合适就不卖。”就这样,王玉英才勉强同意卖掉废品。满院的废品共卖了20元,杨宝聪自掏腰包凑了50元给她,不知情的王玉英领到这笔钱,乐开了花。

杨宝聪用这种方式不仅赢得了王玉英的信任,还彻底为她家清理了一些陈年垃圾。为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杨宝聪又为她买来洗洁精、晾衣架等,帮她把房间、庭院彻底打扫了一遍。

一次次的帮扶,一次次的清扫,王玉英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逢人就夸杨宝聪好。如今,加上街坊邻居的劝说,王玉英开始注意家庭卫生,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杨宝聪跟王玉英成了忘年交。每次到村入户走访,王玉英老远看到杨宝聪,就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说“又来喽”,杨宝聪也学着她的口音说“想你喽,就来喽!”

“好好收拾一下家里的卫生,还得保持下去,好吗?”“好啊!好啊!”王玉英老人爽快地答应着。当天,杨宝聪又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发现都很正常后才放心离开,继续走访下一户……

时间已接近中午,天气越来越热,杨宝聪脸上挂满汗珠,短袖也被汗水浸湿,但他坚持一户不落地走访完帮扶户。每到一户,杨宝聪都会认真查看居住条件、庭院提升,详细了解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享受政策等情况。

按要求,帮扶责任人每月需走访两次脱贫享受政策户和动态监测户。杨宝聪走访的频率远远超过这个标准。他经常挤时间或利用节假日,来帮扶户家里看看,了解情况。

“帮扶对象多是老弱病残,多上门来看看才放心。”杨宝聪说,只有把帮扶对象当亲人,像走亲戚一样,带着感情与帮扶对象沟通交流,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2022-06-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4217.html 1 杨宝聪:把帮扶对象当亲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