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青三天赚了八百元
■ 本报记者 苑莘
6月23日下午,影子略微拉长一些,张爱青就来到地头前,铺好“小白龙”后,抄起铁锨开始修田间的“土堰”。此时气温还有些高,不一会儿,她脸上、身上的汗水,就沿下巴、胳膊肘滴下来。做完这些事,张爱青插卡取电,来到树荫下乘凉。
张爱青是莘县古城镇贾庄村脱贫户,也是供销社托管地块的“小块地”负责人。浇地是她今年“三夏”生产的最后一项工作,“今天晚上就能把供销社交给我的40亩地全部浇完,可以拿到800元钱。”
浇地虽然是稍微轻松的农活,但由于玉米播种后正是高温时节,也曾经让张爱青头疼不已。“过去种自家的几亩地感觉又热又累,今年浇40亩地反而没那种感觉。”张爱青的干劲来自可观的收入。
古城供销合作社托管了贾庄村的600多亩地,实现了收种、打药、施肥机械化,但浇水这个环节仍然需要使用人工。于是供销社就将这600多亩土地划分为15块“小块地”,由有能力的脱贫户等人员负责。这样既能保证浇水的速度和质量,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
“以前种一季玉米都不一定能挣800元钱,现在浇3天地就能拿到这些钱。”合作社负责人岳永生介绍,张爱青负责的“小地块”里就有她自家的地,由于对地形熟悉,所以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把土地托管给供销社,回头参与生产还能拿到工钱,这在古城镇并不稀奇。省心省力的同时,还能见到效益,群众尝到土地托管的甜头后,在今年小麦收获后选择将更多的土地“交”到供销社手中。托管面积的大幅增长,带来了播种浇水难题。有机器但缺人手的供销社,选择提前将肥料、种子发放到农户手中,根据播种进度雇佣农户将种子、肥料送到田间地头,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玉米播种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只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6000亩托管土地的浇水任务。”岳永生介绍。
“以前种地,操心费劲不说,还赚不到多少钱。今年,俺不光省心了,还实实在在赚到钱了。”站在自家田头,张爱青说。还是原来的人种原来的地,但土地托管悄然改变了这里的粮食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