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街坊成了“新同学”
——东昌府区老年大学办到群众家门口
■ 本报记者 林金彦
“扇子要拿稳,姿势要摆正……”7月4日,东昌府区新区街道文锦苑社区居民刘兰英和10多名老街坊组团来到社区老年大学,复习老师教授的舞蹈要领。她们动作整齐划一,舞姿优美舒展,跳出了民族舞的韵味。
“感谢社区老年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宽敞的教室,还邀请专业舞蹈老师给我们指导。”66岁的刘兰英说,舞蹈班的学员每周一、三、五的下午,都可以来学习跳舞、排练舞蹈节目。最近,她们还自编自演了扇子舞《幸福欢歌》。“还有不少邻居也想来社区老年大学舞蹈班学习。”刘兰英说。
文锦苑社区社工代方艳介绍,今年5月24日,社区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一消息在居民中反响强烈。目前,社区老年大学已有在册学员近百人,开设了舞蹈、戏曲、形体训练等课程,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表,以后还将根据学员需要开设书法、绘画、手工等课程。“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和教育平台,辖区身体健康、符合年龄的居民,都可以报名。”代方艳表示。
老年大学建在家门口,多年老街坊成了“新同学”。东昌府区今年计划建设近20所像文锦苑社区老年大学一样的社区(村)老年大学,目的就是扩大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更好地满足基层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东昌府区委老干部局和区老年大学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协同镇(街道)、社区(村)联合开办老年大学,目前已形成了“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办学网络。
今年,全市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正式破题。4月24日,东昌府区挂牌成立了聊城市第一所乡村老年大学——道口铺街道任堤口村老年大学。“我们这所乡村老年大学,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老年教育。”道口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宗元表示。
建成后,社区(村)老年大学怎么管理?师资、课程等问题怎么解决?东昌府区对基层老年大学的教学场所、招生要求、师资、课程设置、学员管理、后勤保障等进行深入谋划,鼓励各分校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造和微调,针对不同社区、农村,因地制宜开设课程。
送教下基层,乡村才能享受同城市一样高质量的老年教育资源。为了给社区(村)老年大学更多的授课选择,区老年大学联合市老年大学与市广电网络公司,开发建设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网络,在保留原有实地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市、区、社区(村)老年大学其他课程的远程资源共享,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把远程教育打造成为基层老年人的幸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