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掌地”变身增收田
■ 本报通讯员 商贺 袁爱霞
“原先俺家3口人分了5块田,都算上还不到2亩,从家东到家西,原本半天能干完的活儿,在路上就得多花半晌时间。”5月26日,回忆起自家的“巴掌地”,55岁的阳谷县寿张镇四棚东村村民毛凤芹不住地摇头。
有着2200亩地、3700人的四棚东村,隶属于农业大镇寿张镇。如何做好土地文章,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加的“三增”效果,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一大心事。
“以前土地是荒的、产业是空的、人心是散的,但现在产业兴旺、村庄变宜居、人心也回归了。”四棚东村党支部书记贾瑞飞介绍,经过一年的时间,当初的“巴掌地”成了增收田。
2021年4月,四棚东村党支部与镇上一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联系,决定实施土地托管模式,由村委会组织土地流转,把土地托管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每年每亩租金800元,另外每亩再给村集体管理费50元。这样虽然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但是仍然有限。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2021年5月,寿张镇党委以红色教育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组织管理区负责同志、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赴蓬莱、栖霞、寿光等地,学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土地和实现富民强村的经验做法。
学习归来,贾瑞飞立即召集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代表集体讨论,决定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形式入股,村民的“巴掌地”得以整合,从而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既解放了劳动力,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2021年秋,四棚东村遭遇连续降雨天气,部分农田出现内涝,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积极带领村民、合作社社员挖沟排水进行自救,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扣除地租、种子、化肥、人工、机械排涝等生产成本,最后盈余资金按照比例进行二次分红,并且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了保险,购买粮油、鸡蛋等物品分发给社员,让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大红包”。
“我们通过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流转土地方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收入增加。未来我们准备拿出部分地块种植金银花和葡萄,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贾瑞飞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