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足”的樊丙建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8月1日上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梢上不停地鸣叫。在开发区山东鲁晟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形成了一道亮丽且独特的风景线。
该公司总经理樊丙建指着刚刚调试完的机床说:“这批数控机床是出口俄罗斯、土耳其的,已经具备交付条件,客户通上电就能用。”
山东鲁晟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位于开发区一家工厂的闲置厂区里,主要生产高端智能装备。近三年来,该公司共计投入研发费用147.43万元,目前已获得25项国家专利。今年,该公司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包括加工中心、三轴机械臂、全自动数控弯曲机器人等高附加值行业尖端产品的核心技术。
这家只有16名工人的小公司,去年完成销售收入1600万元。因成绩突出,2021年该公司获评“聊城市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今年,该公司又被授予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等称号。
对于樊丙建来说,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是他却没有感到满足,更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现在,樊丙建又把目标瞄向了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产物。”樊丙建介绍,所谓数字孪生,就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简单来说,数字孪生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
“我们公司的车间如果应用上数字孪生技术,工作人员就能够对生产线进行可视化过程模拟,管理关键设备的健康状态,对车间能耗进行多维分析和优化,实时监控车间生产过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作为我市首个在数字孪生领域“吃螃蟹”的人,樊丙建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应用了数字孪生技术的生产线,生产过程能够更加绿色、生态和环保,这也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要求。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出身的樊丙建主动寻求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今年4月,他们又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聊城大学、聊城产研院签订了生产线数字孪生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产学研合作协议。7月,他们又与山东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合作智能刀柄技术、柔性力控法兰项目。拟用数字孪生、智能刀柄技术改造轴承内外圈生产线,服务本地轴承市场,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助力轴承行业产业升级。
“我们将依托本地轴承市场,重点研究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刀柄技术在轴承加工生产线上的应用,及数字孪生、智能刀柄技术在机械行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转型升级及新旧动能改造工程上的应用。”樊丙建介绍,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