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副刊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立秋

《“画说”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策划:聊城市文化馆 绘制:孙宝欣

编者按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根据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之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千百年来,人们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的更迭往复里,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与生活意趣也于此间生生不息。

即日起,本报和聊城市文化馆一起,在今后一年时间里,按照时令节点陆续刊发“二十四节气”专题副刊,用“画说”,用“文释”,与各位读者共同从画作中感受四季流转的时间细分,在文字中体味平淡日子里的活色生香。敬请垂注。


立秋说


■ 赵勇豪


夏秋之交,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几个节气搅在一起,三伏蛰其中,初始,我还疑惑,立秋加塞了吧,怎么把处暑给挤到后边来了?

细看立秋,大有学问。如果紧紧揪住暑热不放,处暑也不算完,秋老虎和母老虎并不相上下。但,秋更重要的寓意是收,草木孕子,粮食瓜果金黄,至于太史官高奏“秋来了”而桐叶落,该是古人附会了。

初候的凉风吹和二候的白露降,昼夜温差加大,最是利于作物坐实,吸纳天地能量,此时的蝉鸣权当背景音乐、丰收的前奏了。这样看,热暑中间的立秋就不再突兀,秋,不仅要立,天凉还是个好秋!

其实,立秋的前几天便有了风吹草动。清代苏州诗人李福在《偶得吴谚成诗》中这样说:“梧桐满院绿阴连,引得新凉到枕边。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预先十日,俨然弃暑入秋,连日的酷暑郁湿重雨不清爽开始松动了……这是秋的兆,奢侈得有点像偷来的。所以,凉风来,格外欣喜,有盼头了。

在古代,立秋日,皇帝要沐浴更衣亲率王公大臣去郊外迎秋,缟衣素幡旌旗猎猎,烹牛宰羊歌舞升平。

可能是节气转换得太快,凉风乍起,刚放下摇扇,不经意抬头间,桐叶飘落,色蔓金黄,竟是满目肃杀。难怪楚国的宋玉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平添一层寂寥的愁雾,浓浓的,不肯散去。

秋上心头,愁。

大历十大才子、七绝“与太白、龙标竞爽”的中唐边塞诗人李益,曾在立秋前一日览镜,写《叹秋伤》: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韶华易逝,佳人不再,立秋竟然扯出英雄排遣不尽的哀怨喟叹,男子悲秋的凄凉丝毫不亚于女子伤春的忧伤。

悲秋,宋玉开了个坏头儿,从此“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其实,《礼记》引申“秋”为“愁”的概念是“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认为整肃后才有收成,整肃就是审查是否守义的过程。

误读一旦先入为主,立马结成强烈的认知。

北宋欧阳修在其著名的《秋声赋》中这样论道:“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南宋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里更彻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个北宋大政治家,一个南宋豪放将军词人,竟也是满满的悲愤情长,文虽借喻,却赋秋沉甸甸的寂寥。更不要说晏殊、周邦彦婉约曲丽之流了——“空目断、遥山翠”“欢娱地、空憔悴”,《秋风词》里泪伤飞。当然,伤感至尊还是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拍成电视剧就是“情深深雨蒙蒙”,看电视的人一手遥控器一手面巾纸……

纵观秋的诗词赋曲江湖,但凡抒情,即布满愁绪哀伤,所以,只剩下老老实实地写风景的“诗豪”或是没心没肺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好个秋,一个好秋!

情事伤身,没心没肺倒是生活。刚过了苦夏,不要一个愁秋。

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七月流火,少昊行的是清秋。

金风玉露,果实渐成,不妨贴秋膘、打秋风。


农谚三句话立秋


■ 郑天华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至今清晰地留在记忆里。

秋天的到来和所有节气的变换一样,是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有次序,不会随心所欲、乱了规矩。斗指西南纬,日行黄经135度,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人们认为立秋节气的交替时辰越晚越好,即俗语所云:“春要早打,秋要晚立。”

人们格外看重立秋,史来有关咏秋的诗词歌赋、短章美文数不胜数;但毕竟节气属农耕文明,总是与农历、农业和农民有着筋骨般的联系;因而也总是农谚说立秋来得更简洁、更直接、更实在,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信,咱挑上三句试试。

第一句是“立了秋,把扇丢。”说的是气候。立秋之后气温渐渐下降,“孟秋之月,凉风至……”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立秋前,溽热难耐。一立秋,就会有凉风阵阵。民谚“早晨立了秋,晚上凉悠悠”,而且风干爽了,失去了夏日的黏腻。秋爽媚人,也使人长舒了一口气:“唉,一年中最难过的酷热时期,终于过去了!”于是,人们尽情享受秋天的舒适和快乐。摇了一夏天的扇子也可以丢下了。故还有打油诗曰:“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

立秋转凉,是一般情况;还有“二般”情况,秋后一伏,“秋老虎”仍须警惕,注意立秋后的防暑降温。“立了秋,把扇丢。”只是说的一般情况和总体趋势。

第二句是“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粒”。说的是物候。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豆结荚泛黄,玉米灌浆硬粒,高粱晒红米,地瓜拱地皮……立秋一过,空气中弥漫着即将成熟收获的瓜果五谷的味道。即使是长不过寸的小草,也结满了籽粒。秋日的魅力,不仅在于丰收在望,还在于有令人舌尖微颤的“咬秋”习俗,让人过口不忘。人们在立秋这天,从地里带回青玉米棒、毛豆角、鲜花生和红薯等,蒸煮或烧烤而食,俗称“吃新粮食儿”和“咬秋”。

世间万物,这时都像一个人,从少不更事、青涩轻狂到稳健成熟、顶天立地。沉甸甸的金秋充满沁人心脾的五谷香气,让人从心底溢出喜悦。

第三句是“立了秋,挂锄钩。”说的是农事。立秋时节,各种农作物已渐次进入成熟收获期,农家到了“小农闲”的档口,可以缓口气、歇歇劲儿了。

当然,挂锄钩并不是一点农活没有。农家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时候。此时的棉花,正在保伏桃、抓秋桃的关键期,要实现“庚桃坐底,伏桃拦腰,秋桃盖顶”全面丰收的目标,除对长势较差的地块补施速效肥或喷洒叶面肥外,诸如打顶心、打边心、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措施都要及时跟上。此时棉花的蕾、花、桃、熟花同株,早开的棉花也要及时摘拾。秋收即至,工具、车辆、秋场及仓储的准备都要做好;秋收过后紧接着就是小麦播种,还要做好良种和施肥、整地的前期准备。“三伏天里栽白菜”,白菜苗的移栽正是时候,只有适时栽植,才能保证在低温到来之前有足够的生长量,实现高产优质。再说,“小农闲”本来就小,三秋大忙很快开始了。

三句农谚,细说起来就不是三言两语。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秋”字,本就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实践中淘沙见金而成就的农谚,便显示出她简练而形象、准确又深刻、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自身魅力,让人尽享“立秋”带来的喜悦和安然。


八月

(外一首)


■ 方华


阳光蒸熟了稻香

酿成醉人的农事

那在田间收割夏天的人

挥汗如雨


镰刀在田野

放倒成熟的爱情

甜蜜的疼痛

随风飘远


一根颤悠悠的扁担

挑着多少饱满的心事

火热的日子

实了仓廪


越堆越高的稻秸堆上

谁家的汉子

就着太阳

惬意地点一根节气的烟


薄暮时分

汗水淋淋的村庄

坐在屋前的大槐树下

他端起红彤彤的夏

与立秋碰杯

清亮的月光

洒了一地


立秋


阳光敛了敛火焰

一茎瘦长的欲望不再强烈

季节走向而立之年

在一枚阔叶下听呢喃之音


山之北水之南

风沿着一棵枫向上攀登

它将一路丢弃一些东西

让一些结果显山显水


在一场风的停顿中间

生命作短暂的稍歇

一只鸟的翅膀上

有人在读岁月的高远


可以用月光濯洗一下心情了

比如躁动的日子

比如汗渍的生活

然后蘸着月色

磨一磨收获的镰刀


越来越广袤的原野上

那些饱满的人生啊

正在向谁

弯下它们骄傲而高贵的身

2022-08-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6505.html 1 立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