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里的处暑

《“画说”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策划:聊城市文化馆 绘制:孙宝欣

█ 聂难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意思是说处暑之后,天气已不再炎热,但是中午时候气温还较高,早晚气温已降低。这句民谚正应了处暑的气候特点——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

正因为处暑是个季节交换时节,所以人们很关注,由此在民间也产生了许多谚语。如,在看云识天气的“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和“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意思是说,在日落时,西方乌云升起,遮没落日,当天半夜就会下雨。“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和“早上馒头云,下午雷雨淋”,意思是说,如果清早出现宝塔状或馒头状的积云,表示空气层很不稳定。午后,地面温度升高,低层空气受热上升,会产生积雨云,预示下午将有雷雨。还有“棉花云,雨快到”“云相交,大雨到”“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也有看风识天气的:“白天东风急,夜晚湿布衣”“东北风,雨太公”“夏东风,昼夜晴”“西风刹雨脚,泥头晒不白”……

关于处暑,中国古代的民谚将它分成三个阶段,即所谓的“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处暑到了,老鹰开始屯粮了,捕猎鸟类准备过冬;紧跟着,世间万物也换了一副装扮,该落叶的落叶,该凋零的凋零,江山图里的景物由嘉木繁荫转为天地萧疏;再然后,田间地头,五谷丰登,辛苦耕耘许久的农民对着沉甸甸的稻穗和果实,笑得合不拢嘴。

“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青谷”“处暑三朝稻有孕”等,都说明处暑后田地里庄稼的变化。民谚“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等,意思是处暑之后,沃野千里,高粱羞红了脸,棉花笑裂了嘴,瓜果也都熟透了,稻谷随风翻起金色的阵阵波浪,处暑真正进入秋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修建粮仓。

人们还根据处暑节气的天气状况,预知农事。“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这是东北地区普遍流传的民谚,意思是说处暑当天如果下雨,那么接下来的秋季雨水就比较多。不过,农民朋友并不希望处暑时节下雨,在皖、鲁、鄂等地有着“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因为立秋的时候下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而处暑时节农作物快要收获了,一般处暑下雨接下来的日子就雨水多,而这明显对农作物的收获不利,所以农民朋友才会为处暑时候的雨水发愁。类似的俗语还有“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处暑不只是收获的季节,还是秋种的好时节。“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这句民谚的意思是说,处暑的时候可以移栽白菜了,一般十年中有九年都是在处暑的时节移栽白菜。类似的俗语还有“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七月半,栽早蒜”“七芫,八菠”和“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等。

有些民谚是说养生的。如:“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时节,正所谓“处暑十日忙割谷”。此时稻谷已熟,农民们已经忙着收割稻谷,但此时已经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大雨过后会有阵阵的凉意,而且早晚比较凉爽,因此要提防大风来袭,况且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因而不少肺功能比较弱的人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很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如鼻塞、感冒、咳嗽、哮喘等。再如:“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说白露的天气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处暑的时候,天气是早晚清凉,而白天是非常的炎热,但是在白露时期变得最明显的就是晚上的气温了,在白露过后,天气是一夜比一夜寒冷,但是白天还是照样炎热,所以大家在忙完农活之后一定要记住洗澡水的温度,在早晚的时候也不能随便赤膊露体了,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生病。

在民间积累的这些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文化宝贵的智慧财富。

2022-08-2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7308.html 1 民谚里的处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