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种苗谷
乘风借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 本报记者 梁丽姣
8月22日,走进鲁西种苗谷3号馆,放眼望去,一株株绿油油的幼苗在一排排架子上整齐排列,这些幼苗中有辣椒、西红柿、甜瓜等十几个品种,每株幼苗的根部都插着一根蓝色的滴灌头,在营养液源源不断的供养下,幼苗茁壮成长。这是鲁西种苗谷无土栽培的一个种苗间,培育着从全国各地挑选出的优质品种。
“懂蔬菜农艺和机械操作与维护的人员不多,基层农技人员对新机具新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难以进行技术推广和规范化生产指导。”鲁西种苗谷育繁推种苗产业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孙现超说,莘县虽然是农业生产大县,在种子研发和培育方面却存在短板。
2020年起,莘县启动建设鲁西种苗谷,以种苗产业研发和推广为着力点,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吸引了16家科研院所入驻,与4个院士团队及20余家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单位“牵手”,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技术,提升种子研发和种苗繁育水平。
今年2月,悉心呵护了半年的虎皮辣椒迎来收获的日子,孙现超却发现辣椒末端有紫斑,在辣椒的生长过程中从未出现这类问题,查阅书籍和资料也无计可施。孙现超与聊城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复军取得联系,第二天,张复军带领团队来到种苗间“问诊把脉”。“农作物生长的阶段不同,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现在辣椒长紫斑大概率是因为缺钙,需要将营养液中的钙含量比例调高。”张复军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院士专家在田间授课的场景,在鲁西种苗谷时有发生。他们经常深入基地推广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讲解蔬菜穴盘无土育苗、辣椒基质栽培、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我们的管理水平有限,以往在农作物遇到病虫害时无从下手,只能依靠药物专病专治,并不会预防。”孙现超说,“通过与院士专家们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了无土栽培农作物疾病防治的原理,结合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形成一套管理体系,更有利于推广和应用。”
种苗间北侧是鱼菜共生展示区,十几个直径3米的蓝色水池自西向东延伸,水池两侧,一块块长方形的种植槽依次排开,两者结合,形成了“鱼菜共生系统”。2020年,在邓兴旺院士的带动下,鲁西种苗谷把水产养殖与水中栽培两种不同的农耕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
“鱼池中的水被抽到种植槽中,鱼粪便经过微生物和蚯蚓分解转化,变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经过种植槽净化的水再回到鱼池中,如此循环往复。”孙现超介绍,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两年多来,鲁西种苗谷以企业为主体,以博士工作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莘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等13个研发平台为支撑进行产业创新,攻克60余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78项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支撑了基地快速发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鲁西种苗谷就像是一个“孵化所”“中转站”,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出一路繁花。“在未来的种业发展中,我们将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抢抓政策机遇,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兼顾种质资源保护,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壮大种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莘县农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恒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