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发现“长在地里”的机遇
——院士企业对接见闻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乡村振兴,蕴藏着丰富的创业机遇。
院士专家们的到来,对于聊城本地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布局新业态的良机。
8月25日上午,“汇聚高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启动仪式刚一结束,茌平浩佳森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吴延虎、冠县柳林镇大杨庄七彩农场负责人杨歌就来到市会议接待中心第六会议室,与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通讯院士朱思浩进行对接。
“有没有适合我们这边种植的新奇蔬果?”“如何做到生态高效栽培,实现产品增值?”“如何实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并能持续创收?”刚一落座,吴延虎便迫不及待地抛出问题。
浩佳森生态农业主营观光旅游、产品深加工,一直深耕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对院士专家宏观指导的渴求不言而喻。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后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吴延虎带着问题而来,希望在这次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发展新蓝海。
面对两位企业负责人满满的诚意和渴望发展的热情,朱思浩院士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首先,我要了解这里的气象资料、方志及项目发展现状。我将结合本地特色,帮你们找一个突破点,带动整个生态链发展。”
在朱思浩院士看来,发展农业,要运作一个体系,做集群农业。还要招揽各方人才,为这一体系服务。待分析研判到位后,将多个团队排列组合,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一番交流后,朱思浩院士热情地说:“走,带你们去房间,品尝下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的水果。”
摆在桌上的芒果体积较小,杨歌随手拿起一个品尝,称赞道:“真甜,还有种浓郁的香味。”
朱思浩笑着回应:“这些芒果和黑黄皮果营养元素多、产量高,关键是绿色健康。”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支持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而朱思浩主创的“四系生态自我循环农业模式”“保护地3年不动土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等,探索的就是农产品种植双碳双减之路。
朱思浩阐述的“农业环境持续友好、呵护人类健康”理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两位企业家。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是在场所有人的心愿。
一番讨论过后,两位企业家仍意犹未尽。杨歌发出邀请:“朱院士,我们想请您去农场参观,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支支招!”“好!”朱思浩爽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