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捉迷藏”的包块消失了
■ 梁丽姣
“以前这种手术得到市里去做,多跑腿不说,还得多花一半的手术费,现在在家门口就治了病,4天就出院了,干起活来很轻松。”8月23日,爱“捉迷藏”的包块消失了,身体不再疼痛,患者吴树明(化名)乐开了花。
8月6日上午8时50分,阳谷县中医院外二科主任郭朝普走进手术室。患者头低脚高地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剂的作用下,他已经熟睡过去。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年逾七十的吴树明。4个月前,他无意中发现自己右侧腹股沟区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块,B超检查后发现是右侧腹股沟斜疝。“干活的时候出现,躺着就消失了。”在吴树明看来,包块经常“捉迷藏”。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重体力活动后容易导致腹部压增加,引起腹股沟斜疝,肿块一旦出现嵌顿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剧烈腹痛,这表明突出的肠腔或其他腹腔内器官被疝环卡住,不再能回纳入腹腔,极易导致肠腔或其他腹内脏器缺血、坏死,如不及时手术会危及生命。
腹腔镜疝手术虽然在三级医院普遍开展,但在阳谷县中医院这样的二级医院,普及率并没有那么高。看着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郭朝普的神情略显凝重,这是他第一次主刀做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他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层层难关,还有来自心理上的压力。“我们对腹腔镜手术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我们之前并没完整做过腹腔镜下疝修补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考验。”郭朝普说。
阳谷县中医院外二科腹腔镜手术团队不敢有丝毫大意。术前,手术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给患者量身定制了一套完善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正式开始,团队医生在患者肚脐上方切开一个1厘米左右的切口,在两侧下腹部分别切开0.5厘米左右的切口,腹腔镜设备通过这3个切口进入腹腔,探查疝气的具体部位、大小。
郭朝普沉稳地操作着腹腔镜手术器械,划开腹膜,将疝囊与周边组织、神经、血管充分游离,“游离就是过五关斩六将,‘死亡冠’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髂动、静脉都在这个区域,没办法避开,就要非常小心,不能损伤这些血管。”郭朝普说道,每进一步,他都非常谨慎,每过一关,他心里就稍稍放松些。
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后,郭朝普将一个15×8厘米大小的补片充分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固定好补片后,郭朝普迎来了最具挑战的环节——腹膜缝合。传统的此类开放性手术,手工缝合用三五分钟即可完成。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需要在肚子顶上缝合,被称为‘天花板’缝合,对初次做此类手术的医生来说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花费比平常多近十倍的时间。”郭朝普坦言,此时的他,已经在手术台上待了一个半小时。
“没有退路,再难也得做。”郭朝普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全神贯注投入到缝合中。时间在秒针的跳动下一点点过去,郭朝普一针一线地仔细缝合着,他悬着的心随着最后一针缝合完毕而终于落地。
经历了两个小时的紧张奋战,手术圆满结束。郭朝普走出手术室,他的手术服已经湿透,身体虽然疲惫,但他的心里,满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