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管理者” 乐当“服务员”
——记冠县清泉街道西街村带头人沙元民
■ 本报记者 许金松
8月23日,初秋时节,和风送爽,碧空如洗。
在冠县清泉街道西街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元民指着眼前近2米的黑白老照片激动地说:“这是我的荣誉,更是我的动力!”
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今年74岁的沙元民(回族)1984年上任西街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数十载。
1994年9月,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沙元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这张老照片,就是会后与会人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当时,意气风发的沙元民站在第6排。
定下管理制度
“一把尺子”打造文明村风
“西街村有2200余人,回族群众居多,汉族群众不到200人,因此这里也是冠县最大的回族聚集村之一。”沙元民表示,长期共同生活中,回汉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民族团结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俺村回族群众多,村里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全国回族是少数民族,但在西街村汉族是‘少数民族’。”谈及推进民族团结的经验时沙元民坦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面对问题一视同仁,一把尺子来衡量,不搞特殊化。
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带来实效,在西街村这个大家庭里,汉族、回族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团结互助蔚然成风。
开斋节是回族的重要节日,每年过节时,汉族村民同回族村民一起忙碌、庆祝,就像自家过节一样。到了汉族的传统春节,回族村民也会到汉族村民家里拜年祝贺,节日互访、互助早已成为传统。村里的红白事也是采用回族群众的用餐风俗,吃清真席。
“在我们村里,福利同享,困难同帮,俺丝毫没有‘被外待’的感觉,不管大事小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汉族村民梁红磊高兴地说。
建学校办协会
促进民族团结交流交融
在西街村的中央,坐落着一处三层的旧楼房,成排的教室、长长的走廊,开阔的操场,仿佛讲述着当年的往事。如今成为西街村文化活动大院的这里,便是昔日辉煌一时的“民族中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1年,沙元民克服重重困难,在村里建起了这所民族中学。学校成功创办后不仅解决了本村孩子的上学问题,还辐射周边多个乡镇,最多时在校学生达1000人。
“学校教学工作严谨,回、汉学生同等对待,老师很有责任心,我愉快的初中阶段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如今在冠县县委统战部工作的沙杰,2001年毕业于这所民族中学,回望这段时光仍然非常怀念。
在西街村的查拳研究会训练馆,沙宗朝指导着几名学员进行日常训练。沙宗朝是沙元民的长子,现任冠县查拳研究会会长,曾获“聊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2年,在父亲沙元民的提议下,沙宗朝发起成立“冠县查拳研究会”,提出了“查拳源于冠县,属于世界”的口号。他积极开展传习、交流活动,并自筹资金建设了练武大厅,每年寒暑假招收学员免费传艺,打破“传回不传汉”的陋习,有力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
“目前,冠县查拳研究会的会员有半数来自汉族群众。”沙宗朝说。
提振集体经济
夯实民族团结幸福基石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这是沙元民的性格,也是他多年来深受村民信任的原因。
西街村属于回汉两族共居共事共乐的城中村,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多年前,群众收入少,村集体账上更是没有分毫盈余,根本没办法给村民办实事。如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是沙元民苦苦思考的事。
说干就干。1999年和2004年,西街村利用闲置土地贷款、借钱筹资,先后建起了农机市场和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市场建成后,所有的收入都是村集体收入,一分一毫都得用在群众身上,用在给群众办实事上。
多年来,西街村不仅没有向村民收过一分钱,全村村民的医疗保险、平安家园险、生产性费用等,都由村集体交纳。逢年过节为全体村民发放食用油、面粉、大米、小米等生活必需品,凡是考上大学的,拿着录取通知书到村党支部可直接领取助学金。“回族村民有的‘福利’,汉族村民一分不少,每年村里为村民办公益、发福利多达100多万元。”沙元民说。
“不做‘管理者’,乐当‘服务员’,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得益于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贯彻落实,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深深扎根在西街村每一名群众的心里。”沙元民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