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法袍替“红装” 三个片段藏情怀

孙青霞在查看案卷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9月2日一大早,孙青霞来到办公室再一次查看了当天开庭的案件资料,随后她麻利地穿上法袍走进审判庭。

孙青霞是东昌府区人民法院法官,在近20年的审判工作中,她审结刑事、民事案件2700余件,无一例缠诉上访,无一例被当事人投诉,荣获了多项荣誉,展现了一名法官的为民情怀。


法官路上的“第一课”


刚参加工作时,孙青霞看到挽着裤脚的当事人为几百块钱跟法官反复地“磨”,与法官去村子里调查时遭遇恶狗狂吠……感觉法官这个职业与她的想象有太多不同,一度沮丧失落。

直到有一天,一位当事人的一番话让她沉思良久。

“你们别看我这个案件就一千元钱,对我来说,这一千元钱有多重要你们知道吗?我来给你们算一算,我卖面条,一碗面条赚五毛钱,卖出去2000碗面条才能赚到……”

孙青霞从其他法官那里了解到,那名当事人每天最多能卖100碗面条,“我心里大体一算,人家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个月才能赚这一千元。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判断一个案件重不重要的标准,不是它对法院有多大影响,而是对当事人有多大影响。”

特别是一些涉农案件,很多当事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体恤和帮助。当时的法庭庭长也语重心长地对孙青霞说:“当事人或许不知道法律关系的构成,但是他们会从你的表情、你的语气、你手上的小动作判断你是不是真的在为他考虑。”

触及灵魂的法官之路“第一课”让孙青霞认识到涉民生无小事,也在她心中播下了司法为民的种子,注入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


做有温度的“修复师”


很多案件不是简单的三段论就可以陈述清楚的,通过聆听当事人背后的故事,了解每个当事人不同的想法动机、起因经过,也许内心的症结通了,案子就结了。

在一起劳动争议的案件中,一名中年女当事人来法院起诉被告讨要工资,工资总额只有3000多元,但女子对劳动关系是否确认却说不清楚,只是一味地坚持要求被告付工资,而被告的地址又不详,无法送达传票和诉状。

事实难以查清,证据又没有,案子的结果显而易见。女子气鼓鼓地说:“法官,其实我不差这点钱,但就是气不过对方骗了我!”

孙青霞感受到当事人心里的憋屈,便和她聊起来,善意地引导提醒她,修复其内心的不甘和愤恨。“很多当事人有许多困难、委屈和不如意,希望有人听他们倾诉,这时候作为一个女法官,当一个温和、细腻的听众尤为重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来看待矛盾,对当事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并给予安慰。”

“这个事情一定对您和您的家人打击很大,然而现在更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遇到当事人情绪激动时,这样简单贴心的话,不仅可以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更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拉直当事人心中的“问号”


写裁判文书是又一次与双方当事人对话,是传递公平正义的过程,直接关系到裁判结果的说服力、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和司法公信力。

因此,孙青霞在写裁判文书时会充分听取当事人和代理人的意见,并在文书中一一作出回应,把当事人心中的每一个问号“拉直”,让当事人赢得清楚、输得明白。

重视裁判文书说理,不仅是为了解答诉讼参与人的疑惑,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法官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为当事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对于辩护意见较多、争议较大的案件,孙青霞会通过法信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司法公开平台,查找相关案例,特别是学习最高人民法院或各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启迪审理思路,以便高质量释法说理。

“法官审的不只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精心用每一份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努力让每一份裁判文书传递公平正义,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名女法官,虽苦虽累,但幸福也会经常来敲门。从被当事人不理解,到最后一声声真心实意的‘谢谢’,从庭前的誓死不接受调解到一纸申请撤诉,多少糖含在嘴里都没有那一刻来得甜。”孙青霞深有感触地说。

2022-09-0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119.html 1 一袭法袍替“红装” 三个片段藏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