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石榴红 团结心向党

——临清民族实验中学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刘敏

“中共党史临清陈列馆和学校只隔一条街,是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9月1日,临清民族实验中学校长马芹提起学校七名青年老师在党史馆担任义务讲解员的事迹,充满了自豪。

作为山东省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单位,临清民族实验中学不断探索,构建了“一体三基”课程体系,将“五个认同”与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思政课程内容,深度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守好课堂“主阵地”。

该校的“一体三基”课程体系,坚持以思政课程为主体,以学科认知、文化浸心、实践体悟为基点,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体作用,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常识与日常授课有机结合。

“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加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民族团结故事、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在体育课中,增设大桥架鼓等临清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马芹说,学校还在校园内设置民族常识宣传栏、民族画廊等,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课外,学校组织学生赴临沂红色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感受革命老区的红色事迹。充分利用家乡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读红色诗词、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等活动,让红色思想入脑入心。

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当好学生的 “引路人”。

“学校引导名师建立工作室,采取‘一对多’的形式指派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马芹介绍,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的何伟老师,积极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共同探索创新思政课程新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一支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好、业务能力强的思政教师队伍正在迅速成长。

该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筛选出一批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成绩优秀、品行端正的班干部,开展校领导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主任与班级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干部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的“三级结对”活动,通过到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家庭送温暖、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将各民族间的友谊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共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氛围。

临清民族实验中学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实践活动的载体渠道、方式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学生心中点燃信仰的“火种”。

“我们通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手抄报展、经典诵读比赛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知党恩听党话,自觉增强‘五个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芹表示,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教育教学各方面,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头脑,把爱党爱国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2022-09-06 ——临清民族实验中学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侧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127.html 1 花开石榴红 团结心向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