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 新景入画来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9月12日清晨,小礼拜寺街附近的葫芦岛上,清风习习,绿草如茵。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陈式洪派太极拳传人庄文俊老师带着十几名弟子开始习练太极拳。

每天早上习练太极拳,是这群太极拳爱好者十多年来的习惯。但与现在畅快地自由呼吸不同,十多年前,一到冬天,持续多日的雾霾就会把人逼退,即便有勇敢者戴着口罩来到场地,也是练上一会儿便匆匆离开。“现在空气好了,大家练起来精气神十足。”庄文俊说。

庄文俊老师的感受代表了大多数市民的看法。在市生态环境局,记者看到一组数字:2021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9,较2013年改善了54.4%;优良天数242天,较2013年增加168天;重污染天数16天,较2013年减少83天。

十年间的鲜明对比,正是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的明证。而这种改善还在持续中,2022年1—8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8,同比改善8.0%,优良天数166天,同比增加13天,重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9天。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不只是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也包括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市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转化为美丽聊城新画卷。

“电厂是烧煤的地方,但我们这儿一尘不染。”今年2月,聊城信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俯下身,用手往沥青路面上一摸,然后向记者展示,“你看,手上干干净净,一点灰尘也没有。”1759万吨,是信发集团2019、2020两年碳排放盈余总量,得益于此,去年信发集团完成碳交易1140万吨,总交易额5.89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任务。

信发集团成为“卖碳翁”,这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我市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坚持每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研究,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环保工作作出批示103次。我市先后出台《聊城市市直有关部门和驻聊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聊城市乡镇空气质量排名考核奖惩约谈问责办法》《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市环委办建立“明确目标+调度督导+问效考核”的督政模式和“发现问题+督办落实+建章立制”的督企模式,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以制度化促常态化、长效化,让污染行为无处遁形。

在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大楼的门厅有一块电子屏,时时显示聊城空气质量数据和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的排名,每一名员工从电子屏下走过,都会看一看。“我们的心情和电子屏的数据是关联的,数据好,心情也好,数据不好,心就揪起来,感觉寝食难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聊城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黄河运河重要节点城市,做好生态环境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应有作为。”8月23日,全市生态环保大会再次吹响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冲锋号。

集中优势兵力,整合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民战争,让聊城天更蓝、水更绿,让空气更清新、呼吸更畅快,这是一份庄严承诺。快马加鞭未下鞍,环保路上再出发。全市上下坚持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坚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努力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答好环保生态考卷。

2022-09-1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509.html 1 绿水青山间 新景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