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发展“链”上开花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9月19日,位于临清市烟店镇的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套套做工精细的薄壁轴承源源不断走下传送带。
聊城轴承产业集群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生产制造初级、低端产品为主。多年来,薄壁轴承技术一直被美国垄断,进口价格不菲。2021年,博特轴承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高精密可替换型薄壁轴承”,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目前,该公司产品远销美国、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推动轴承产业不断向高精尖发展。如今,临清轴承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4项,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10项,7家企业参与了21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
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领军,从“分散开花”到“串珠成链”,我市轴承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发展,成为“聊城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产业链是建设制造业强市的核心抓手。十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兴市之要,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目前,全市已形成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在内的20条重点产业链。
我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山东中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在临清投产仅一个月,房车车桥出口订单就排到了四季度。“我们要在这个‘中国轴承贸易之都’完成产业链的延伸,2022年,企业整体销售目标是1.5亿元。”山东中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青松信心满满地说。
但在落地之初,企业却因铸造产能的环境容量不足而无法开工。当地链长办公室了解情况后,成立专班帮助企业寻找闲置产能,配齐资源要素,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我市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实体化推进机制,搭建起“1+4+12+7”工作架构(1个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办公室,下设4个工作组、12个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组及7个要素保障组),同时印发《2022年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责任部门推进、一个工作方案落实、一套支持措施配套、一个‘链主’企业领航”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合力。
9月16日,在山东鲁晟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批调试好的数控机床正在装箱,即将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
这家只有16名工人的小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凭借技术创新实力,该公司先后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等。
对于公司总经理樊丙建来说,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是他并未感到满足,更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现在,樊丙建又把目标瞄向了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产物。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技术出身的樊丙建说,他们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聊城大学等达成合作,依托本地轴承市场,重点研究数字孪生、智能刀柄技术在机械行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转型升级及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上的应用。
我市大力实施“专精特新”融链固链行动,支持鲁晟精工等有潜质的企业卡位入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
为补齐20条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我市紧盯国内外尖端产品工艺设备,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集聚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主导产业链行业前50强企业等招商目标,精心绘制招商图谱,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引一批“填空式”企业、落地一批“补充型”项目。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过亿元招商引资项目221个,计划投资总额737.4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全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也是聊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十年。
十年来,聊城产业从粗放型生产向高端市场进军,生产方式从传统工艺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产业布局从以钢管、工程机械产业为主导向多链条发展、多点面开花的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蝶变。
今年上半年,聊城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57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风正顺,帆正满,路正畅。聊城正抱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点燃“天下不敢小聊城”的豪情,以敢为人先的劲头,崛起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