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治河日益新
■ 本报记者 沈欣欣 本报通讯员 程亮
黄河,奔流不息;科技,日新月异。
从大禹治水所用的耒耜到清代治河工具,从徒步人工巡查到如今的电子科技无人机巡河,在劳动人民与“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斗争过程中,诞生了各类治河工具,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治河工具更新迭代,马提灯、打板等治黄老物件成为黄河人守护黄河安澜的时代记忆。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新一代治河工具的诞生,给东阿治黄工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9月15日清晨,东阿黄河河务局黄屯管理段黄河岸边,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无人机敏捷起飞,开始了巡河工作。通过无人机电子屏幕,东阿黄河河道水情、工情尽收眼底。
东阿黄河河务局为业务科室、基层管理段、水政监察大队配备了无人机,并制定《无人机巡查作业管理办法》,开展了飞手培训,提高了巡查工作效率。每天,在黄河上空,无人机飞越天际,不仅为黄河巡查插上了翅膀,还锻炼了一批高水平“飞行员”。
跟随着河务人员的脚步,记者发现,东阿黄河险工、控导、堤防处处安装了监控,这些视频监控,是东阿黄河河务局为防洪工程布下的“天罗地网”,让河务人员实现了“稳坐中军帐,便晓黄河事”。
科技巡河离不开网络系统加持。据了解,为了优化调整通信网络信号,东阿黄河河务局主动协调县移动、联通公司,投资260余万元,在黄河大堤上新建部分微站、宏站、基站,突破了黄河大堤通信网络信号不稳定、各项网络设施运行受阻的壁垒。
对河务人员来说,汛期是最大的考验。东阿黄河河务局对机关和基层管理段防汛会商室进行提档升级,通过配备各项会商设施,防汛专家“亲临”防汛一线,远程指挥防汛工作。高强度的会商演练,让黄河防汛更科学、更直观。
夜晚,百里黄河大堤上,已是灯火通明。110盏LED照明灯同154盏投光照明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开启全方位、立体化工程巡查的夜间模式。夜空繁星闪闪,河岸灯火熠熠,让巡堤查险的路不再黑暗。
在智慧山东黄河的子平台上,东阿黄河综合信息、数字防汛、工程管理、水调管理、水政管理、黄河文化等各类数据信息尽在掌握,各类信息相互交织,与各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融共享,打开了东阿治黄工作的“元宇宙”。
“有了它,巡查人员轻轻一点,管理段日常巡查、河势等数据上报工作就能完成。”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上的“工程管理”App,向记者展示它的功能。利用该App,巡查人员可以随时掌握雨水情、工程情况、问题处理情况等。此外,巡查人员还可以通过App随时查阅学习标准规范的相关内容。
新一代治河工具的投入使用,让东阿黄河防汛巡查、工程管理、水政监察、黄河文化建设等开启了“云上治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