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自己干”到“带头干”
■ 口述人:李现来(阳谷县安乐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我叫李现来,今年38岁,是阳谷县安乐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有7000只种鸽的养殖基地,大家给我起了个“鸽子大王”的绰号。
这几天,看着孵化箱里一只只破壳而出的幼鸽,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小时候家里一直养着几只鸽子。结婚后,我在县里的一家企业上班,每月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也比较安稳。2012年,我决定跳出“舒适圈”,萌生了养鸽子的想法,于是买进了200只种鸽。因为有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又赶上市场行情不错,当年,我就收获了种鸽养殖的“第一桶金”。
虽然赚的钱不多,但初步的成功,激发了我创业的热情。2013年,在村里的帮助和协调下,我租下了村里的一处旧鸡棚,作为养殖场,并逐步扩大种鸽养殖规模。
2015年之前,养殖场一直采用传统养殖模式,我和妻子起早贪黑,照顾鸽子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一只只鸽子茁壮成长,收益越来越好,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很甜,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2016年,我筹集资金购买了自动化料机。自动化料机的使用不仅解放了劳动力,也让鸽子的饲养变得更加科学、规范。
202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占地10亩的鸽子养殖基地,种鸽数量达到7000只。鸽蛋、肉鸽销往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也成为大家眼里的致富能手。
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2018年,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培养,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今年9月,经过民主测评、党员推选,我成功当选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先手棋”。今年,我带领王庄村全体村民,从整治人居环境、修建道路、绿化提升、治理坑塘入手,让王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全镇季度考核中被评选为一类村庄。村里的4个废弃坑塘经治理变成鱼塘,承包出去之后,给村集体增加了不少收入。
我深知,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引擎。有了这个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更多实事。
土地资源是王庄村最大的资源,我认为,唯有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坚定不移搞好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才能最大限度增加村集体收入,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实现乡村振兴。
我们村积极响应安乐镇党委、政府号召,做足做活“党支部+土地流转”文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先后召开了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等近10次会议,让大家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利好。
今年秋季,王庄村成功签订70余份合同,流转土地300亩,调整地块43块,成功打造出一块成片连方的大田。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仅此一项,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打下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本报记者 许金松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