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们村的两个绰号

■ 口述人:刘乐修(茌平区杜郎口镇丁刘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村在茌平区的东部,南面是东阿县,北面是德州的齐河县,三县(区)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很特殊。多年前,周边的村民把我们村称之为“三不管”。

“三不管”,并不是没有人管,而是我们村当时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后,我们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温饱不成问题,修起了围村路,有经济头脑的村民靠着经商鼓起了腰包。但是,大部分村民还是靠“土里刨食”吃饭,多项工作依然在镇里垫底。

其实,村干部也不是不想村庄好起来,但是交通不便、缺少资金……阻碍发展的客观原因很多,村干部想干一番事业也摸不着门道。与其他村庄相比,我们的村容村貌、村民收入都有很大差距,难怪人家叫我们村“三不管”。

我今年49岁了,高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在建筑公司干了两年后,我去济南闯荡。在济南,我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后来,村里的十几名村民也跟着我去了济南干装修。那时,济南的房子装修用的门窗都是铝合金的,我常常想,什么时候咱老家村民的房子也都用上铝合金呢。后来,我又到高唐、茌平城区开了商铺。凭着多年辛苦工作攒下的积蓄,我在城里买了房子,也买了小汽车,一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钱。

2015年,镇党委干部动员我回村担任村支书。说实话,刚开始我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也没有答应。有天晚上睡不着,思来想去就是村里的事。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些看着我长大的老人,那些与我一样辛苦的同龄人,那些代表着希望的年轻人,那个生我养我的小乡村……都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回老家!我下定了决心。

回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一上任,我面对的是一堆烂账,一一理清后,我垫资还上了这些账。还不上这些账,人家会戳村“两委”的脊梁。

村里要发展,没有产业不行,处理完历史遗留问题,我又带着村民到潍坊、青岛、东营、泰安等地参观,学习果树种植经验。回来后,村里建起了50亩的桃园。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我们村托管土地900余亩。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村民,有了充足的时间外出务工、经商。通过招商引资,村里也有了企业,村民能在家门口上班了。村里的断头路打通了,交通出行不再是难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时,我开着自家的铲车“上阵”,村干部带头义务出工。去年换届时,我又全票当选村支书。

如今,我们村硬化了道路,安上了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家家盖起了新房,很多人买了小轿车。

现在,外村的人把我们村叫做“黄金三角”。我想,不管别人给我们村起什么绰号,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这么多年来,在好政策的支持下,我没有辜负镇党委、政府和村民的期望。今后,我们村民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王军豪 采访整理)

2022-09-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9478.html 1 我们村的两个绰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