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木三分”的文化传承
■ 本报记者 曹天伟
本报通讯员 蒋佳莹
9月26日上午,位于徒骇河畔的开发区北城街道大瓜园村,绿树掩映,花草葱茏。驾车从村东驶入,拐过几道弯,便来到坐落于一处农家庭院的聊城市沐蓉木雕工艺品有限公司。
刚进院子,一盘极富年代感的石磨映入眼帘。用力推动磨棍,仅能前进几厘米。院子另一侧,刻刀、圆铲、锯子、三角尺等工具摆满了整个雕刻案,一旁摆放着几件木雕作品,“这些工具只是临时放在这个院,我们的加工车间在后面院子里,那里的工具更全,师傅们都在那个院子做工。”公司董事长杨春说。
正屋里,一件件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木雕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让人目不暇接。客厅一侧,一件光岳楼造型的木雕格外醒目。木雕基座长1.26米,采用纯手工打造,飞檐反宇,雕梁画栋,做工十分精美。在今年市总工会举办的全市工友创业大赛中,该作品获得三等奖。“它采用枣木做原料,由4位师傅花费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为了尽量展现建筑风貌,师傅们先后8次到光岳楼现场参观学习,力求把每一个细节处理完美。”公司经理张保功一边介绍作品,一边打开木雕基座处的一扇袖珍木门,“这几扇门都是可以打开的,窗户也仿照光岳楼进行了镂空设计,而且整个木雕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钉子。”
客厅另一侧,是几十件农耕类、军工类木雕,双腿耧、鼓风机、独轮推车、犁具等应有尽有。曾经做过木匠的张保功介绍,这些木雕全部仿照实物雕刻而成,能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农具的面貌,“像这个鼓风机,它的风车顶端有一个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用于出稻谷,尾部出谷壳、瘪谷。风车中间有一个大叶轮,摇动手柄,叶轮转动产生风力,就能把稻谷中的空粒、瘪粒从尾部吹出。”
这些制作精美的木雕,并不对外出售,主要用来展示。“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传统农具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很多年轻人根本没见过。”张保功介绍,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制作这些木雕,就是希望通过实物的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感悟历史、陶冶身心的平台。为此,他们还在小院的偏房设置一间实物间,存放从各地收购来的扳镢、榔头、三股叉、扬掀等传统农具,以及织布机、方角柜等老物件,供人们参观。
虽然不对外出售,但公司对每件木雕的制作都精益求精。在木雕加工车间可以看到,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起稿、修刀、打坯、修光等程序的“千锤百炼”。在雕刻师傅的妙手中,一块块朽木、软木、硬木“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件件构思巧妙、唯美动人、精致高雅的艺术品,让人近距离感受到“入木三分”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