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码头王皮戏重登乡村大舞台
本报讯 (沈欣欣) “王皮一阵好心焦,浑身上下似火烧。伤心埋怨何人等,埋怨当初月下老……”近日,一阵清脆悦耳的戏曲声从东阿县牛角店镇牛东村文化广场上传来。
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日前,东阿王皮戏演出团队来到牛角店镇,为牛东村的父老乡亲们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戏曲《老来难》《十八大姐逗王皮》《土地爷添油》《送饭》《两亲家顶嘴》《赌博鬼》等经典曲目层出不穷,演员们地道的唱腔,伴随着清脆的竹板声,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让村民们再次感受了失传已久的传统戏剧王皮戏的乡土魅力。
“下码头人不害臊,大人孩子王皮调。下码头敲璇子,邻居来了大半子。”在东阿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再次听到王皮戏,感觉特别亲切,这是发源于咱们牛角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村民说道。
据了解,东阿“下码头王皮戏”是根植于东阿县牛角店镇下马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清朝末年孙光祀所编撰,发源于东阿县牛角店镇下码头村,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该剧主要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由于十八个老婆都极其不满自己的婚姻,纷纷埋怨起来。通过他(她)们的嘲谑,讽刺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
据下码头村的老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王皮戏的鼎盛期。几乎大人小孩都会哼唱几句,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地方戏种。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忙于搞经济建设,王皮戏逐渐衰落,1995年在下码头村打麦场演出最后一场后,没人再演过。
2018年在东阿县文化和旅游局倡导下,牛角店镇继续对王皮戏进行扶持,培育传承人,对结县山东梆子剧团,把王皮戏搬上了戏台。经过多年酝酿运作,几近成型,引起省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并推荐参加了2019年的上海戏曲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