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成了“农场主”

■ 口述人:王伟(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顺丰家庭农场负责人)

我叫王伟,是一名90后,今年种了4000亩地。现在正是农忙季节,晾晒玉米、秸秆还田、平整土地……最近忙得脚不沾地。

麦收是小时候最难忘的记忆,人多,热闹,但是特别累。过麦用石磙轧场,麦收至少要半个月。那时候在电影中看到,国外的大农场机械化程度特别高,各种机械在田野里轰鸣。我当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农场主。

这样的梦想,今天变成了现实。

2008年高职毕业后,我进入工厂上班。不过,每到农忙时,我就回家帮父母干活。家里有10亩地,农活太多时,两个老人忙不过来。一家人也想过把地包出去,结果一打听,一亩地一年300元钱,地租便宜,还没人愿意承包。其实,那时村里想把地承包出去的年轻人不少。后来我就想,干脆我回家包地吧。我的这个想法,遭到家里人的极力反对。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又要回去,父母接受不了。

父亲说:“自己的10亩地都种不过来,咋还种人家的地?”但我坚信,农业大有可为。

2015年,我先是承包了200亩地,一年一亩地给村民900多元租金。后来,承包的土地增加到500亩、800亩、1000亩,我在机械设备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一步步迈向标准化和现代化。

我现在的身份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离不开高科技,目前我的农场拥有现代化农机设备30多台,真正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作为“新农人”,种地不再循规蹈矩,年轻人善于学习新技术,也勇于尝试新模式。今年,我第一次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庄稼长得不错,增收是看得见的。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了,我从去年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我们研究推行了“农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服公司+合伙人”的新模式,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提高了农户收益。

今年7月,我成立了山东利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并托管了周边3000多亩土地。不仅如此,我还主动给村民涨了地租,一亩地多了130元钱。专业种地8年,我这个“农场主”没有愧对百姓。

(本报记者 刘敏 采访整理)

2022-10-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0382.html 1 长大后,我成了“农场主” /enpproperty-->